首页 -> 2007年第5期

浅谈新教程实施下的集体备课

作者:刘世智




  语文集体备课已是一个有点古老的话题,今天重新提出来似乎有些不合时宜,甚至有人会质疑:新教程要求创新教学,提倡百花齐放的教学形式,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还有必要组织集体备课吗?到底有多大效果呢?诚然,有些学校是走了形式,浪费了时间,收效甚微。这里面有一个认识和措施是否到位的问题。
  两年多来,我们在使用新教程标准教科书的集体备课研讨活动中,人人从中受益,尝到了甜头,优化了各自的教学,整体提高了年级语文教学质量。我们切身感受到:集体备课是我们达成共识认清单元、课文知识与能力的窗口,是我们集思广益确定教学方法与过程设计的平台,是我们畅所欲言探究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途径的最佳契机。就客观和主观因素而言,为了整体性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他决定了集体备课势在必行;不进行无异于群雁散飞,很难列队捷径般到达完成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的目的地。客观上,语文新教程标准的推广和新教科书的使用是对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出了一道不小的难题,是对传统的教学理念的重大挑战。在教科书的单元编排上标准不一样了,它剪断了原教材以知识点的积累为系统这一主线,而改为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为内容的三大版块来组合单元,且百分之七十左右是从未接触过的新课文。教学目标又丰富了新内涵,多难度,在原来只侧重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这一目标上又强化了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构成了三维一体的大目标,这样便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质。那些熟悉了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课文许多都销声匿迹了,况且即使保留下来的也加入了新的单元家庭,我们又必须以新的目标新的教学形式去对待它。那种提着课本就可登讲台,一支粉笔便可胸有成竹、挥洒自如的教学感觉几乎荡然无存了;那种只注重传授知识,以教代学就自认为轻松完成教学目标的时代已与我们永远挥手告别了。面对这些,离开备课组集体的智慧能行吗?
  从主观上看,一般教师对新教程理念的理解,特色的把握,教材单元及课文目标的确定等等参差不齐,有的甚至一头雾水。尽管各地大都组织了临阵磨枪性的上岗培训,也大都取得了上岗证;但实质意义上的过关应是站在课堂中驾驭新教程,采用以学代教的优化形式,高效完成三位一体目标的检验。再者,从一浪接一浪的语文教改教训来看,往往一种新教学模式露面后,背后盲目的追星族一片,一哄而起,随波逐流。不尊重语文学科特点,不传承我国某些好的传统教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热热闹闹搞形式,花里胡哨做表演,将语文教学引向歧途。出现了课堂上学生发言的多了,活动形式增加了,而教学质量却下降了。不论哪一种教学形式一定要为所教内容服务,二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才行。为了避免失之偏颇,就需要借助多人的头脑和眼睛,做出务实有效的选择。常常一个人的见解是片面的,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经验是不足的,一个人的思路是狭窄的。面对一些实实在在的困惑,我们不得不坐下来,共同探讨,质疑释惑,铸成集体智慧,形成合力,明确统一目标,确定最佳的方案,节省个人时间,减轻劳动量,分享共同劳动成果,优化各自语文课堂,提升年级语文教学效率。
  那么,集体备课怎么备?备什么?应固定活动时间,明确活动重点,分工协作,责任到人,要求到位。
  这一教研活动时间上应形成周而复始的规律性,一般雷打不动。学期之初就应将学期中每周的主讲人明确安排好,并打印成表,谁负责哪一单元或哪几篇课文都要一一分好工。学校某些干事、中上层领导根据所熟悉的学科分别承包一个备课组,参与其中,协助组长扎实有效地搞好每次教研活动。每人都应有活动专用本,将众人的“献计献策”收集择优辅助于自己的教学。语文老师往往兼班主任,为避免活动期间学生的打扰,应室外字面告之“请勿打扰”,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教研活动应按照主讲——讨论——定教案的三步曲来进行。主讲人仅是一家之言,只有各抒己见,在热烈的讨论中才明清优劣,分出高低,给别人以广阔的借鉴采用空间。最后的教案确定也不可一锤定音,是带有建议性、目标性、重点性的,因每个人的教学风格模式不同,况且不同的课堂还有一些不同的再生成性的问题。
  集体备课活动的重点之一。新课程提出了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活动中应首先探讨并明确由单元到课文的先总后分目标,并结合单元、课文内容上的特点理清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而研讨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相应的教学设计。注意三个维度之间是互相联系、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知识技能是基础,过程方法是课堂主线,是完成第一个维度目标的保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决于过程方法中,渗透于整个课堂里。这里要辩证的认清单元目标和课文目标的关系。单元目标是总领,要把握文化主题,课文目标要扣住课文内容和特点,且一定要落实一个“具体”。譬如,新教程第八册语文(上)第一单元,单元中五篇课文都是反映战争题材的作品。就单元的情感与价值观而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看到人类意志力、职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其中一个重要的启示:世界应铸剑为犁,永远高奏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就单元的知识和技能来说,要培养学生对叙事性作品中人物、事件的把握能力,学习对感人肺腑的形象塑造方法,惊心动魄的情景描写和各具特色的语言表达的技巧,学生在自己的体验和评价中,增长一定的文学品赏技能。可是,具体到其中的课文目标来说又有区别。本单元中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和前苏联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虽然各自都塑造了一位令人可敬可爱的老英雄形象,但写作风格、情节安排、环境描写又各有千秋。那么,目标设计上也要随文而异。前者是借助跌宕崎崛、前呼后应的情节构思和炮楼密布、水道纵横、芦苇丛生的环境描写,刻画的是一位老当益壮、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而又太过于自信的传奇人物,读后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而后者则是以主人公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着力渲染硝烟弥漫的环境,浓墨重彩的描写人物一系列的动作细节,跃然纸上的是一位跨越国界、情同母子的老妇人形象,读后给人以敬重的感觉。因此,前者的教学目标中应有“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和“体味景物描写特色”的设计;而后者则应是“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与“品位人物动作描写”。这样由“大”到“小”、因文而异的教学目标设计才是教研首先解决的重点。
  重点之二。在如何完成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目标上大有文章可做。新教程强调“创新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教师走下讲台,学生主宰课堂,体现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新课堂,学生参与的意识越浓,课堂中绽放的花朵则越多越艳丽。这更需要教研活动中人人出谋划策才能生成。可喜的是各地都推出了异彩纷呈的教学模式,在学习借鉴推广中会遇到种种困惑和阻力,应充分利用集体备课这一活动,不断探讨,不断修改,不断改进,日臻完善。盲目照搬,片面追求标新立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集体教研中应予以及时纠正。如某一语文教师在讲授世界顶级文豪雨果所写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时,为了追求课堂“活”“新”的教学形式,从图片展示到小记者采访的活动,再到课外有关圆明园题材的散文朗读感染,形式可谓花样迭出,令人耳目一新。殊不知这些“活”而“新”的教学环节占用了一节课中多少时间?!没有把重点放在对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坚定的立场、仗义直言的骨气和涌动的激情感悟上,没有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味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特色上,导致了华而不实、主次易位的后果。语文有其独特的个性和规律,应遵循它正确的轨迹。
  集体备课是语文新教程要求之所急,是创新性教学之所需,是确保整体提高教学质量之必要措施。并非老调重弹,而是大势所趋。
  刘世智,山东东营市胜利第四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