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也谈《泊船瓜洲》中的“绿”

作者:冯德洪




  “荆公绝句最高,得意处高出苏黄”(严羽),“五七字绝句难工,唯晚唐与介甫最工于此”(杨万里)。王安石的绝句最工,这首《泊船瓜洲》便是其“工”的名篇;而其中“绿”字的选用,更是体现诗人炼字的匠心独运。
  据洪迈《容斋随笔》卷八载:“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日‘不好’。改为‘过’字,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这一“绿”字,后人一贯称好。有人说,“绿”在本诗中形容词活用如动词,既有动感,又具描摹功能,给人以视觉上撞击。有人把“绿”字当作修辞学上的典范,认为其简洁凝练地传达出江南早春的信息。又有人称“绿”字可为本诗的“诗眼”,能从此“眼”窥全诗之貌……
  而我以为把这些溢美之词全加在王安石的“绿”字上,似乎不妥。
  首先,这个“绿”字,虽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醒目的视觉形象,显示出春风的行踪,唤起了人们对春到江南的感觉;但“绿”字又不免太直露,限制了读者想象力,读者没有了再创造的审美空间。正如德国人加达默尔所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才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即,文学作品主要使用的是描述性语言,这种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应该象科学著作那样准确、严密和清晰。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诗经·小雅·出车》
  侵陵雪色还萱色,漏泄春光有柳条。——唐·杜甫《腊日》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盂珠》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唐·王涯《春游曲》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虽不言绿,而绿自见,可谓不着一“绿”字,而尽得风流,充分调动起了读者的想象力,使一千个读者,就有了一千个“春”的感觉。
  其次,诗本用于言情,情不能直达,故寄于景物,情景交融,从而达到一种似空而实,似疏实密的境界,而语言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方是第一境界。活用严羽《沧浪诗话》所谓诗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象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而王安石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认真而得意地改来改去,刻意追求别致工巧,天籁自然消失,露出斧凿之痕,失却了雍容空灵之美,这便因辞害意,损害了诗境,使读者舍本逐末,只好留意于字句之间。在这里,我并不是否认王安石的付出和努力,因为这非王安石一人之过。这是王安石的失处,更是宋诗的悲处!
  冯德洪,山东泰山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