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我的老师》的抒情特色

作者:张明标 郭 斌




  著名现代作家魏巍同志的名作名篇——《我的老师》一文,系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典范文章。
  大家都知道,《我的老师》这篇文章是作者应《教师报》之约而作,写于1956年9月29日,全文最早发表在1956年10月1日的《教师报》上。作者在文中,以儿童时代的眼光和心理回忆了他小学时代的三位教师:凶狠无情不讲理的柴老师,温柔、慈爱、美丽的蔡芸芝老师,以及严厉粗暴不说情的宋老师。作者尽情地抒写了自己对女教师蔡芸芝先生的挚爱,也毫无保留地直叙了他对柴老师、宋老师们的畏惧,两相比照,鲜明具体,有真情实感,令人可信,对比之中明确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意义:对于教师这种崇高的职业来说,当教师的除了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真诚热爱孩子们的心。在这里,我们可以首先说明,《我的老师》一文的文眼好,贵在鲜明地突出了一个“情”字,因而在当年,文章在《教师报》上发表后,情魂飞扬,魂绕故旧,情系故人,情合魂伴,竟使阔别了三十年且还中断了音讯的师生又重新恢复了亲密联系,这真是:怎了得一个“情”字!
  《我的老师》系一篇回忆性散文,其中写蔡老师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是中心学习内容。作者用满怀童心的笔触记叙了自己小学时代发生在老师身上的七件小事,通过回忆蔡老师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对儿童们的抚爱、培育以及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对自己的关爱,小处着手,大处落笔,小中见大,恰到好处,具体又生动地展示了女教师蔡芸芝先生美丽、温柔、慈爱的光辉形象,鲜明地突出了蔡老师的高贵品质和卓越的女性风范,特别地抒发了自己对老师的依依眷恋、感激感恩和思念不忘之情。
  刚在前文已述,《我的老师》这篇文章贵在文眼好,就是鲜明地突出在一个“情”字上。一览全文,思念之情,依恋之情,感激之情,怀旧不忘之情,盈及全篇,溢于满纸;盯着文眼,仔细品味,即可发现本文抒情方式多种多样、多姿多彩,其写作手法堪称学习楷模。
  翻开文章学内容,我们一眼望去就知道,作者那抑制不住的奔放如泻的感情,他真真切切地采用着直接抒情的方法,让感情闸门拉开,潮涌波汹,放纵奔流,呼啸而来,五彩缤纷。其手笔着实高超,这就是:
  其一,用文笔多样、变化多姿、丰富多彩的情感笔调来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抒情手法超人一等。例如,变换描述角度,超常包装表情角色。这一方面,其具体内容体现在“梦中寻师”的开头部分文字。作者在总写放假时自己对蔡老师的依依眷恋之情,先用一个形容词“默默地”,再用“站”、“看”两个动词,作了个静态描写,展现出作者自己心灵深处巨大的感情波澜。这样的感情波澜,时值现在仍旧照常拍打着作者的心扉,致使他忍不住不得不变换了叙述的角度,重新包装自己的角色,把对蔡老师的称呼由“她”急速转换成“你”。这样,作者由原先无客观地讲述快速转为直接面向蔡老师抒发他的满腔感情。作者内心这种巨大的感情波澜,其猛来之势,有如破堤泻洪。比如,文章开篇句“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叙述有情有意,有礼有节;比如,“老师假怒”这段的末句:“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象这些,用的都是判断式抒情。又如,第五件事“看老师写字”中描述:“象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以及课文(节选)倒数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象这样,情切切,意茫茫,用的是设问式抒情。又如,第六件事中,“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其用法,是对比抒情的方式。“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其手法,就是排比式抒情。再如,“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作者尽管变换了叙述角度,却恰到好处地直接抒发了自己对蔡老师的真挚感情,同时,这又是一种呼告式的抒情方法。另外,作者在文章中还十分看好标点符号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辅助工具。我们读任何文章,都必须表情达意,可以说,标点符号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常言道:读,也是一门学问。读得真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在这方面,本文更是注重采用了标点符号抒情的方式。例如,“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又如,“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象这样“!”表示感情的符号,文中多处运用,它表达了千言万语难以道出的情意,同时也说明万语千言讲不完的感激,其归宿就是一个“情”字。
  以上所述,这些种种抒情方式方法,多变多姿,多样多彩,引人入胜,令人神往,给读者的感染定然是非常丰富而又极其深厚的。
  其二,在叙述的基础上直接抒情,其抒情手笔,也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例如,本文记叙的第四件事情是老师教“我们”吟诵诗歌,在描述蔡老师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能背诵得出蔡老师当年教给“我们”读的诗文之后,作者在文章中欣然写道:“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这是因事而抒情,作者对蔡老师的赞颂、眷恋、感激和怀念不忘之情溢于言表,真诚实在,让人心知肚明。讲到这里,应该说,《我的老师》一文的抒情,最强烈、最深挚、最感动人的内容是在记叙蔡老师课内外对儿童的抚爱、培育以及对“我”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的关爱之后的部分。文章通过写蔡老师爱护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教读诗,教跳舞,教观察自然现象,还更能“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而且处理得是多么的公平合理,这样,就会令读者很自然地认识到蔡芸芝老师确实太好了,就会深深地感到作者“我”对蔡老师的爱是真爱,是最真挚的爱。因此,文章作者一想起蔡老师,她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记得清清楚楚,对老师的怀念心情油然而生才显得非常合乎情理,实实在在,没有虚假,无可置疑。
  物见而情生,情来而辞发,显物思情而逼人。综上所述,可知,本文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能使情有所本,意有所托,描述顺畅自然,形象具体逼真,内容真实生动,大大地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这,就是直接抒情的高手笔在《我的老师》一文中操作、实践的高超之处。
  同样,《我的老师》一文,通过种种途径,进行间接抒情,也是极富感染力和说服力的。
  借记叙以抒情,是其一种方法。这里,我们不妨首先回读一下原文中的部分内容(当然,文章选入教材做课文时肯定是应该删去的,无须置疑,无可非议)。例如,“我们见了柴老师就象老鼠见了猫似的赶快溜掉,而见了她(注:指蔡芸芝老师)不由地就围上去。”这就是在对比叙述中抒情,以学生惧怕柴老师反衬出儿童对蔡老师的热爱、亲近,一“鼠”一“猫”,一“见”一“围”,在具体鲜明的对比叙述中作者深沉地抒发了学生对蔡老师的无比热爱之情。在原文中,像这样的巧妙手笔,还有多处。又如,在第五件事“看老师写字”中写道:“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叙述平实、顺畅、自然,能勾起读者的诗情画意,读来令人仿佛眼前顿时有了一幅画儿来,形象具体,情味无穷。这是在叙事中搏发情感,作者用“即使……也……”和“连……都……”两组连接句式,一步比一步更为强烈地尽心尽兴抒发了孩子们对女教师蔡芸芝先生的无限热爱和无比敬仰的深厚感情。再就是:《我的老师》一文,借描写以抒情,更是情溢满纸,感人至深,催人拍手叫好。比如“她从来不打骂我们”这一节,概括起来说,就是写“蔡老师假装发怒”这件事。这是在细节描写中抒情,师生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自自然然地流露在字里行间。又如,“在一个夏季的夜里……我睡热了……也不知道……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找蔡老师……”有道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是在细节描写中抒情的妙笔。俗话说的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蔡老师假日离不开学校,离不开学生,自然是学生在假日里也离不开她了,即使有离开也梦魂牵绕,是离又不是离,不是离又是离。“梦里寻师”这一节,“我”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和难忘之情,乃至感恩之心,在此得到了充分的抒发和凸露,令人回味无穷,物显人依然,情发动人心。
  总之,作家魏巍同志《我的老师》一文,不论是间接抒情也好,还是直接抒情也好,它们都属于文章的表现形式,都是抒情文笔的表达方法,并且,文章都是围绕蔡老师“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我”非常依恋、怀念、感恩于她——这一中心来抒情的,情深笔畅,文情并茂,文笔手法超常,堪称文学典范。读罢文章,我们也读懂了蔡老师,读懂了作者,也读懂了一个“情”字。我们的蔡先生,我们的作家,也就在这个时候像鲜花儿一样,读者们自然而然地要把这鲜花捧在手里,插在心中,永不让消逝。
  张明标,郭斌,教师,现居湖北武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