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浅议写作中的景物描写
作者:高冰峰
一、变换立足点和观察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选定一个写景对象之后,变换立足点往往可以使景物富有层次变化之美,从而全面立体地展现对象。
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第一句写树姿,是远观;次句写柳条,是近看;最后两句写柳叶,此时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以手轻轻把一枝嫩叶捧至眼前,嘴里喃喃问出“不知细叶谁裁出”,这是特写。作者三次变换立足点,由远而近,最后一个特写,极富层次地展现了春风中柳树的风貌。
二、通过人的不同感官写景
人的感觉器官是多样的,可以从视觉描形、绘色,从听觉写声,从嗅觉闻香,乃至从味觉尝酸甜等,往往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展现景物的特征。
例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开始两句诗人着意于绘色,残阳洒照江面,一半是红色,一半呈青碧色。次二句作者妙手描形,露似珍珠晶莹圆润,月似弯弓悬于天幕。这里运用绘色、描形之法,生动形象。
例3.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先从视觉描梅枝横斜之态,再就嗅觉写梅的清香,自成高格,风神迥异。
三、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动静结合
自然界物态万千,有动静之分。以动写静可使静物变得鲜活,以静写动则往往可使动景凝固在美的瞬间,二者结合,可使景物富有动静变化之美。
例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一“排”字使得青山推门而入,为主人“送”上一片青翠,正是以动写静的技巧写活了青山这一静物。
例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此例三句纯用名词组合,其实枯藤未必不随西风摇曳,老树未必不飘落几片发黄的叶子,而瘦马也许正在踽踽独行……作者以静写动,让动态蕴含在静的表象之下,仿佛电影镜头的定格,在瞬间凝固了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由实而虚,由虚入实,虚实相生
景物描写中,此时此地所见之景为实,联想、想象而得的彼时彼地之景为虚。虚实结合往往使得所写之景在时空变换中摇曳多姿。
例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首句写诗人的妻子自远方发问而诗人此地作答;次句写眼前实景;第三句写诗人的想象,是虚景;第四句紧承上句,想象出在彼时彼地回忆此时此地之景的情形,这是虚中忆实。全诗时空变换,虚实相生,令人赞叹。
五、增添底色,创设背景
当我们着意描写某个景物时,为了使它更有立体感、层次感和映衬美,我们必须学会为它增添底色,创设背景。“万绿丛中一点红”之所以美,正因为“一点红”有了“万绿丛”这一动人背景。
例7.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首句以“白云间”为背景写“黄河”,只见滔滔黄河如一丝带悬于白云之间;次句以“万仞山”为背景写“孤城”,“孤城”更显孤危、险要。其实,两句连看,作者真正要表现的对象还是“孤城”,首句是远大背景,“万仞山”是近前背景,正是有了远川、高山作背景,孤城之“孤”才得以真切显现。
总之,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波澜壮阔,是一座含蕴博大的宝藏。就景物描写而言,其中所蕴藏的丰富高超的技法,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学习。
高冰峰,江苏张家港市梁丰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