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从散文语体特征看散文教学内容
作者:张海洲
散文语体与其它语体有本质的区别,既不同于日常谈话语体,也不同于政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和报道语体等实用语体。散文是艺术,是作者感性地描绘艺术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其教学内容,重点应在于语言的品味、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教的应是作品如何通过语言传达怎样的情感。而实用语体主要是写实,真实、客观、理性地反映客观事物,教学内容重点在于信息的理解、筛选以及分析、归纳的过程。而语文教学的实际却忽略了这一散文与普通文章教学的本质区别,常把散文当作普通文章来教来学,教学重点往往落在篇章结构、层次顺序的文体(文章体裁)教学层面,虽在散文语言的教学上费了很多工夫,对散文的某些优美词、句、段作了一些解释,但通常也只是找出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格而已,收效不大,致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透彻不贴切。
在散文语体中,语言的运用是为情感表达服务的,语言符号的信息功能表现为语言的情感功能,是以传达情感信息为主的。散文语体的抒情性语言手段或表现在语音、或表现在词句,或表现在形象,或表现在意蕴,或兼而有之,体现出它在选用语言材料和语言手段方面的独特特点。
首先,在语音方面,散文注重语音的长短、快慢、节奏等来传达或单纯或复杂的情感。如在传达欢乐、欣喜之情时,总是采用以短句相连的体式,使语言的声音简短而富于变化,节奏清晰明快。例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朱自清《春》)
《春》中的短句浅语,一个紧接一个,自然地形成了一种明丽欢快的节奏。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
在声音方面,散文还特别注意双声、叠韵、拟声、叠音词的运用,例如: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作者擅长利用汉字的双声、叠韵、拟声、叠音来作文章,创造各种各样的既能切合物、景、情,又能充分展示主体的心情意绪和情感激流的艺术节奏,营造了一种流畅自然、宛转缠绵的语体美。
其次,在词句方面,散文语体选词注重口语化与书面化、日常化与陌生化、客观化与主观化的和谐调配,以表达复杂的心情。如《荷塘月色》前部分写日常环境的词句是口语化、日常化和客观化的,而后面部分描写荷塘、月色的词句是书面化、陌生化和主观化的,明显的多了一些艺术辞藻,字词、句段、篇章,均能准确传情达意。在句式上,散文语体行文追求摇曳多姿,句子或短句散句,或长句整句,或长短整散结合。例如: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老舍《济南的冬天》)
句式上的长短整散,作者宛转回旋的语句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眼中的济南的温馨和美好。
特别注意艺术语体词的选用,也是散文语体选词的一个特点。例如:
“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的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作者以“东风”“香气”“飘扬”“浅浅”“烟雨”“窜出”“欢喜”“鸣叫”“清亮”“透明”等表示欣喜审美色彩的词语构筑故土春天美好景象,实际却是在抒发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第三,在形象方面,散文语体大量运用了比喻、通感、拟人、夸张等描绘功能的词和修辞方法,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抒情效果。在散文中,创作主体充分利用语言各要素对审美客体形状、色彩、动作等方面的形象描绘,能给欣赏者一种如闻其声、如触其物、如临其境的感觉。例如: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宗璞《紫藤罗瀑布》)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生命又像一颗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阳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冰心《谈生命》)
第四,在意蕴方面,散文语体的语言渗透着创作主体的主观意念,蕴涵着创作主体的情感意图,表现出丰富的情感色彩。例如: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莫怀戚《散步》)
作者举重若轻,小中见大,极为口语化的语句折射出了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鲁迅《风筝》)
虽写的是自己童年时的一次过错,作者却详细地记述了当年撕毁小弟风筝的情景,字里行间无比的愧疚和自责之情跃然纸上。
抒情和审美,是散文最核心、最本质的语体特征。“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毛诗序》),“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文心雕龙·知音》),散文语体的语音、词句、形象和意蕴四个层面其实是一个整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一个“美”字,散文教学只有把教学内容放在语言的品味、感悟和体验上,明白作品的语言是“怎样表现”情感的,把握作品字里行间的情意、情味和情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教学,才能有效架设起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桥梁。
张海洲,男,浙江温州市教师教育院讲师,主要从事语文学科教师培训和教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