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评陈先发的《低垂的草木》
作者:邹建军
开始的时候,许多诗行好像都是读不太懂的;但读第二遍的时候,就感觉到有很深厚的意思;读第三遍的时候,就仿佛进入了诗作的门楼,并对其中所呈现的所有意象、所表达的所有意义都能够了然于胸了。正是在这样反复阅读与体会的基础上,我才认为这是一组很有深度与广度的诗。
首先,我认为诗人的感觉相当独到。诗的主题是表现生存与死亡的,六首诗可以说主要是与故人的对话,有的自然是诗人自我心灵的独白。《中秋,忆无常》是以黄昏时的“草木”意象来抒写自己悲哀而孤寂的心境,以及对过去所发生的事件的反思;正是由于反思,诗人才觉得到处传来的都是“咒语”,表明他时时都生活在对过去的回忆之中;《秋赞》是对妻子的一种回忆,当自己的情感处于崩溃的时候,他好像感觉得到她正在到来,这种感觉“几乎成真”;诗人的感觉是那些样的真切,就是像《非线性阅读》这样的表面看起来没有任何秩序的诗中,“小腹和夜色一道急于求欢,富于弹性”这样的诗行也是让人惊异的。诗以感觉为起点,也以感觉为终点,这就是一组独到地表现诗人的感觉的诗。对于人的生存与死亡的感觉,诗人通过种种动物与植物意象展示得非常生动与具体,一个孤独的灵魂、一颗沉思的心灵、一个感觉敏锐的人的形象,就这样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读此组诗也让我们感觉到一种神秘。为何会如此?首先是来自于诗人那种异常发达的感觉,以及他在生活中种种真切的、神秘的发现,那为一般的人所发现不了的、更深一层的东西;同时,也是来自于诗中所呈现的那种妖异的情境,如“廊柱”与“草木”相邻的野外,“野蜂”飞舞的“庭院”、上海“老弄堂里”的“棺材”、“镜子”中“鸟儿的逆行”等,总让人感到诗人所写并不是阳光下的平常事物。当然,主要在于诗中的意象之神异。意象是构成诗歌本体的最基本要素。诗中占主体地位的意象是“黄昏”、“草木”、“廊柱”、“月亮”、“槟榔树顶”、“咒语”(《中秋,忆无常》),“秋天”、“野蜂”、“坟头”、“白花”、“松冠”、“神谕”(《秋赞》),“松、竹、梅”、“盐和黄土”、“病”(《我是六菱形的》),如此等等意象都与人的“生存”和“死亡”密切相关,或者说诗中的意象群就是与死亡相关的意象之组构。对于已经死去的人来说,“生”也许是神秘的;对于还在生活着的人来说,“死亡”也许是神秘的。中西文化传统都有“天国”与“地狱”、“人间”与“冥界”的区分,诗人在两重世界的对话中自然就会产生一种神秘性。
此组诗作的艺术表达也是相当别致的。读完以后,我们觉得每一首诗在表达艺术上都有不一样的讲究;从整组诗来看,每一首诗在抒情方式上也都各有千秋,可圈可点之处甚多。如第一首的“自我抒情”,第二首的“与人对白”,第三首的“内心独白”,第四首的“自我叙述”,第五首的“人物对话”,第六首的“哲理沉思”。总之,每一首都有不同的构思方式与抒情角度。该以口语来表达的时候,就尽量地口语化,如“秋天,流水很响,白云几乎成真”(《中秋,忆无常》);当需要用文言来表达的时候,就尽量地文言化,如“我的心脏长得像松、竹、梅。/对我这样的人来说,遁世/是庸俗的/谈兴衰之道,也是庸俗的/我有时竟忘记了枯荣”(《我是六菱形的》);该用典的时候,就尽量地用典,如“汝既身怀乳汁”(《非线性阅读》);该以对话的形式进行表达的时候,就尽量地用对话的形式,如《贝克特式的回乡杂记》。诗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自己自由自在地选取多种多样的艺术方式,达到了一种非常高的艺术境界。
当然,此组诗最为鲜明的一个艺术特点是诗人意识的流动,构成全诗的最主要的部分都是一种处于意识形态的情感,语言、用词、抒情等都比较模糊,所以开始的时候读起来的确比较困难。但如果过于明白,也许就诗意全失、以至于诗意诗味全无,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常务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