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作者:韩书义




  语感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标准之一,这是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所决定的。语感往往具有直觉性、整体性、情感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正确认识和把握语感的基本特征,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前提。
  语感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逐步培养的。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感受能力
  
  朗读是反复感知课文,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郭沫若先生在谈及自己的学习感受时提出:“煜读,熟读,能于无法中求得法,于有法中求其化。”叶圣陶先生也一再强调朗读的重要性。因为朗读是读者对作者的模仿,全身心地朗读可以达到“不隔”的境界。而语感就是在读的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读书的过程是一个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好好消化,掌握知识和提高思考能力的过程。只有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以熟读精思的方法,达到出之于口,明白于心的地步,才能捉住文中的“钥匙”,知其词句,品其意味,得其精华。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注意这个“读”字。好文章读一两遍是读不出味来的,需要朗读它许多遍,读到自己几乎成了作者本人,那么对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风格韵味,就自然而然地会悟出其中的道理来。
  语感具有整体性特征,朗读正是对作品的整体性把握。初中阶段是培养语感的最佳训练期,可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强化训练。还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如看电视散文,话剧表演,听朗读录音,演课本剧等进行语感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例如在学习《犟龟》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编成小剧本,请不同的同学来扮演文中的小角色,让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语言的情感表现力,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感受力。
  
  二、加强探究训练,提高分辨能力
  
  探究,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的学习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科学地引导学生去探究,体会语言特点,读出言外之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分辨能力。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规划,是“共性”的;言语是语言的具体运用,是“个性”的。中学生读注释,根据工具书阅读课文,积累词语,属语言学习;而真正的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个性化的,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符号,披文入情,探寻“所指”。如阅读鲁迅小说《药》中描写康大叔闯进茶馆时所嚷嚷的一段话:“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按照语言规则来读这句话,似乎不得其解。“运气”是名词,在这里出现了两次,都做谓语。前一个用作了及物动词,后一个用作了形容词,从语法角度分析是不通的。但是把这句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放在康大叔这个典型人物身上阅读,就可以读出言外之意。从人物的性格角度来分析,可读出康大叔的粗俗无赖;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读,作者通过词语组合的变化,把康大叔圆滑世故的性格特征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出来。
  
  三、加强基础训练,提高理解能力
  
  作为一种能力,语感是有层次的。学生语感灵敏、准确品格的形成,一定是理性思维积淀和升华的结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语文知识的教学,并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格”,使语感粘附更多的理性因素。如病句辨别,不仅要学生指出病句或正句,还要求学生能够按照病句类型指出其病在何处,如何修改。这样,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语感能力就能上升到理性的层次。再如进行速读训练,要求能找出单句的主干成分,能找出复句和句群的关联词语,能划出段落的中心句等等。总之,这些形式多样的基础训练多了,阅读时学生自然能驾轻就熟,一目十行,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形成了准确的语感品格。
  总之,语感能力的培养,虽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创设条件,讲究方法,加强训练,就一定能迅速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韩书义,河南遂平县第一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