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娥皇女英出嫁的传说及其思考

作者:刘 岚




  其次,表达了“夫为妻纲,君为臣纲”的封建伦理纲常观念。《史记·秦始皇本纪》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10]“皇帝”一词是秦始皇创造的,“皇后”一词是随着“皇帝”一词的诞生而诞生的。也就是说娥皇女英争皇后的传说显然是在有了“皇后”一词之后才有的。这是从民众的叙事视角来讲述的故事。故事一开始面对“姐妹俩争大小”的事情,是尧王先站出来说话,当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时,尧王的妻子才作为贤内助,帮助尧王想办法。当按照尧王的妻子的办法,仍然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皋陶才站出来说话,故事中夫妻之仪,君臣之礼是有着明显表现的。对故事的津津乐道中也表现出了民众对至高无上权位的由衷艳羡。
  第三,故事带有明显的区域性民俗特征。“煮豆子”“纳鞋底”是洪洞乃至晋南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晋南人经常把煮好的豆子当菜食用。“纳鞋底”,历史悠久[11],是晋南妇女必备的活计。过去在结婚的时候,新媳妇都要给公公婆婆还有丈夫做鞋子,通过鞋子可以看出女子的针线技巧如何。“纳鞋底”是最能显示新娘手艺的活计。过去晋南农村妇女没有不会纳鞋底的。因为“纳鞋底”比较费工费时,现在一般都用塑料底或直接买鞋穿。民众在创造故事的时候,就地取材,选取生活中最常见的最富有地方特色的事物是很自然的事情。再者,将“纳鞋底”作为考察新娘手艺的一种办法,把它放在娥皇女英出嫁的传说中也甚为贴切,也显示出晋南人的择媳标准。这无疑起到了民俗教化的作用,通过流传在口头上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晋南农村女儿的行为模式。
  第四,这一民间传说带有明显的民众思维,故事的讲述只服从情感表达的需要而不管是否合乎逻辑。当娥皇出嫁的时候,按常理,不会选用一匹将要临产的马做坐骑,文中出现马生马驹的情节,明显有悖生活常理。不过民俗的东西本身就不讲究严谨,它更多的追求趣味性和故事情节的丰富曲折。
  第五,从传说的角度解释了五里迎、车窝、车辐、马驹、龙马、尺井等村名的由来以及山西洪洞“娶亲媳妇天黑才可以进门”的风俗。娥皇女英出嫁的传说不仅显示出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而且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民俗宝库。
  
  参考文献:
  [1]《旧唐书》(百纳本《二十四史》)[M].卷39.商务印书馆,1958:412.
  [2]《文献通考》[M]. 册二.卷三百十六.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2481.
  [3][7]《洪洞县志》(民国编印本)[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10.117.
  [4]《山西通志》(光绪)[M].卷4,中华书局,1990:462.
  [5]皋陶故里、师旷故里见《洪洞县志》.卷7,117. 皋陶墓、师旷墓见《洪洞县志》卷8,144. 李忠,元代大孝子。其事迹见于《元史》册15,卷197,中华书局,1976:4448.
  [6]《山西通志》(光绪)[M].册13,卷99,7051.
  [8][10]《史记》[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2.37.
  [9]刘安(西汉).《淮南子·主术训》.
  [11]据考证,手工布鞋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手工布鞋是晋南侯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手工纳底布鞋。
  刘岚,女,山西临汾人,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俗文化研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