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作者:闫 芳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 “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我们也常说“教师上课全凭一张嘴”。这些话,隐含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课堂教学语言如同电影语言、话剧语言、相声语言一样,属于专业语言。高水平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掌握好这个工具,对于利用课堂来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提高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当务之急。富有启迪性而又准确鲜明、流利的讲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反之,便可能导致教学的失败。在我较短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语文教学语言的使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语言应当是有科学性的、知识性的
  
  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富有严密的科学性,不但要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逻辑地进行推理,还要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词汇丰富,语言准确,简练明晰,防止语言臃肿累赘,更不可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课堂教学语言要少而精,以最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容。从表达角度来说,一个语文教师口若悬河,纵横捭阖,条条是道,滔滔不绝,固然是善于驾驭语言的表现。然而,语言精辟,善于概括,富于哲理,词约旨丰,一语中的,则更胜一筹了。古人云“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教师应做到语言精炼,简洁有力,提纲挈领,画龙点睛。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要“言之有物”。“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知识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
  其次表现在要“言之有序,条理清楚”。“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进行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知识要依靠语言来表达,但语言本身并不等于知识,语文教师必须借助科学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科学语言的表现是周到严密、含义准确、措词精当、不生歧义。这样才能揭发客观事物的本质,给人以清晰明彻的认识。如果用语含混、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其结果只能使学生信疑不定,甚至引起判断和思维上的失误,把错误的东西当作真理,一句话,教师的语言应是书面语的加工、口头语的提炼,应当成为学生学习非随意性的语言楷模。
  
  二、教师的语言应当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语言的风趣诙谐,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而欢快;教师语言的生动与形象,可以把学生带入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教师语言的简洁与明快,可以使学生获得清晰的印象而永记不忘;教师语言的深沉与犀利,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爱憎情感。
  语言丰富多采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它要求对不同的教材内容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还要具有灵敏性和随机性。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面对百体兼备的教材,教师也应避开千篇一律的模式,采取多样化的语言风格,突出所讲的作品语言的特色。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说明文,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言,要朴实,有条理;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如讲郭沫若的课文,用气势磅礴的语言;讲茅盾的小说用细致入微的语言;讲巴金的散文,则用犹如耳边絮语的语言。又例如《琵琶行》,讲到文章中描写音乐发展变化过程时候,刚开始是急切、愉悦的,到后来是流畅的再发展到冷涩的及至停止,然后再进发到高潮。因而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刚开始用轻快、急切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然后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仿佛进入终止状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到最后的高潮要读的紧张、热烈。讲《纪念刘和珍君》,声音要低沉有力,语速较缓,语气要较重。又如在分析难点时,语调要略高;讲到重点时,声音要缓而有力。总之,语速语调应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而变化,遇悲凉处当沉缓,遇激昂处当迅急,正如琵琶女的弹奏,变化万端各臻其至妙。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教学语言的丰富性还要求语言的形象生动有趣。“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拉布说得更形象:“幽默是生活波涛中的救生圈。”“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教师上课时语言表达要新颖活泼,将抽象化为具体,深奥化为浅显,枯燥变成风趣,学生才会“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鲁迅先生在阐述“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时,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林妹妹”,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形象的事例,生动有趣,听者了然。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入里,由已知到未知探索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汉语有极其丰富的词汇,尤其是丰富多彩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大都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只要很好地汲取自己民族语言的精华,必能丰富课堂教学语言。当然有趣的教学语言,绝不只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它在给学生以愉快欢悦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三、教师的语言应当是富有情感的
  
  教师的美好语言是情感的结晶,是思想的火花,是智慧的闪光。教师应当用炽热的、犹如明亮的火炬一样的语言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凭借这样的语言去开拓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滋润学生的心田,感召学生的良知。“文章不是无情物”,自古到今,一篇篇名作之所以传诵千古,是因为作家文人的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披文以入情”,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去拔动学生的心弦,打动学生的心灵。悲的地方,讲得学生落泪,乐的地方,讲得学生忍俊不禁,美的地方,讲得学生心向往之,丑的地方讲得学生憎恶讨厌。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努力挖掘课文中的感情因素,以富有感情的语言架起学与教之间的桥梁,激起学生的喜怒哀乐,引起学生的共鸣。讲台虽然不比舞台,教师也不比演员那样,但教者不能饱含深情,其语言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其态度必然是冷漠无情的,不能感染学生也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例如朗读课文,教师应投入感情,或击节吟唱,体验其悲凉。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兵车行》的慷慨激昂;感受苏轼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气概。要做到这点,教师上课时应情绪饱满,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善于运用各种身体态势传情达意。如运用手势具有状物、言志、传情达意的特殊功能,使情感表达更形象生动。再如眼神、面部表情等,也都可以帮你“讲话”。有时课堂上一个友好的眼神,一个优雅的手势,都在无形中使教师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在教与学之间产生特殊的凝聚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此一位优秀的教师合理运用课堂教学语言,不仅能增强讲课的魅力,而且更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人材。只有教师自己具备了美的教学语言,才能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给学生以知识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愿更多的教师能关注到这一领域中来,愿课堂语言的合理运用成为缤纷教坛一朵常开不败的夺目奇葩!
  闫芳,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