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谈高校写作教学能力化理念

作者:吕幼安




  高校写作课程的设置,历来围绕着两点来奠定思路,这就是“写什么”和“如何写”,尤其是“如何写”,又是高校写作教学的重点。现在的大学写作教材显然都注意到了这一点,都将“如何写”的理论作为教学重点,在具体实施教学时,讲解和阐释“如何写”的相关理论占了很大的篇幅。“如何写”的问题,虽谈的是技巧或方法,实际上针对的是能力;从技巧或方法来看,千篇文章千个法,所谓内容决定形式,它最终又是与文章作品的具体内容割离不开的,发现内容是一种能力,如何表达内容更是一种能力。
  因而写作能力,不单是指语言结构能力,而是贯穿于整个写作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潜质,既包括选材“写什么”,又涉及到谋篇布局“如何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思维活动,牵涉到学生的思维类型。巴甫洛夫曾从生物学的立场,将人类的思维类型总结归纳为三种:理智型、艺术型和中间型,理智型思维的人善于逻辑分析,可能造就出哲学家、政论家等;艺术类型的,善于模仿和形象思维,可以成为作家、诗人或艺术家;而中间性的人,既能议论分析,又能形象描写,许多伟大的作家就是这种理想的思维类型。巴甫洛夫对人类思维类型的总结,充分说明了人的客观存在,即禀赋气质所决定的先天因素,我们一定要遵循这种客观存在,重视它,发挥它的优势,努力开掘人才资源,使素质教育人才第一的观念,真正渗透到教学实践中,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高校写作教学能力化的教学理念,应该是符合写作本身的规律的。因为任何文体的写作活动,都是写作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那么,高校写作教学的思维,也必须从对象化的过程入手,不仅要研究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还要把这些对象放到社会背景中来评估和考察,鼓励他们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写什么”,然后回到课堂上,悉心研究“如何写”,这样,不但提高他们认识社会的能力,也能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不自觉地产生理性的飞跃。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恐怕最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即如何发现生活材料和如何表达文章主题两个方面,目的就是前面说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社会尽快培养出各种应用型的写作人才。
  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实施能力化教学思维时,还应考虑大学写作教学的专业化问题,以中文系学生和经管系学生为例,前者针对的是文学写作,后者则是经济应用文写作;前者是形象思维,后者是逻辑思维,两种写作的思维性质是不一样的,如文学写作,重要的是培养艺术感受,发现美感,它是美感认识导致的情感活动,所以文学思维主要是寻找催生艺术想象、进行艺术虚构的材料,然后利用技巧进行创作。它没有约定俗成的格式或条条框框,只有一个大而化之的创作规律。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可以尝试在教学中进行调整或改革。
  以文科学生为例,对于他们的写作教学,其设置可以分为四步。
  第一、由文本认识入手,奠定和培养思维定势
  提高写作能力,首先要提高思维能力,因为一个人能否动手写文章,关键还是思维,思维说到底就是一种能力。比如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有人曾比喻为“母子关系”。这个比喻不仅暗示出这么一个客观存在,读书是通往写作之路最重要的一扇大门,同时也说明了认识的重要性,认识文本,包括对文章作品体式的了解,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辩证关系的了解,还包括对具体文体的理论的了解。有了关于文体的第一认识,基本的思维也形成了,因阅读形成的文本认识,很可能是一切写作活动的第一步,如“模仿说”,在最初的文学作品创作中,对文体的模仿是一种最本质的思维表现,它由浅入深,逐步转化形成个性后,可能不再模仿了,因为这时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思维定势,并能自如地传达个人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
  由阅读导致的模仿,催生了思维定势的形成,这才有读书与写作的“母子关系”说。也就是说,学习文学创作,不必先从理论入手,从阅读入手,阅读大量的作品,建立起一种文本认识,如诗歌,什么叫诗歌,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诗歌找到一种属于诗歌的语感,能找到这种语感,就说明大致具备了诗歌写作的思维基础,并初步形成了关于写作诗歌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是由感性而上升到理性的。为此,目前高校写作教材中出现的大量“如何写”的理论,就值得商榷,至少大可不必由理论贯穿入手,而从阅读入手,通过认识文本,为即将开始的写作,奠定一种关于文本的思维定势。
  第二、以理论为主导,增强和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有了文本认识,形成了思维定势,应该说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在此基础上,通过教材辅导,充实相关理论,再次回到阅读上,这个时候的阅读重点,因为凭借了理论为导向,其目的,就是要自我消解,提高对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因此在实施教学时,可以对教材进行调整,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以增强写作技能为前提,尽可能地控制宏观理论的灌输,对那些大而化之的理论,可以结合具体文体的讲授来渗透。
  另外,压缩宏观理论的灌输,目的是要腾出大量时间,让学生进入到文体实践中,从阅读入手,不仅要了解作品“写什么”,更重要的还要从理论上分析这个作品是“如何写”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不同学生的思维类型,结合具体文体,加大对各种文体的写作训练,试想,一个学习文科的学生成天陷在理论中不能自拔,以至毕业后不能动手,最终是成不了人才的。
  第三、先入为主,认识和掌握艺术技巧
  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是由感性通往理性。其目的是要通过反复的阅读分析,来寻觅贯穿在名篇佳构中的那些艺术技巧。我们知道,那些古今中外的名篇经典,大多数的学生在中学时代都有或多或少的接触,进入到大学以后,安排他们重读经典的目的,主要是要他们在鉴赏的基础上,先入为主,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来认识艺术技巧,掌握艺术技巧。也就是说,文科学生写作教学的重心,就是要学生在理论的推动下,通过熟读或回顾经典,提高分析阅读能力,认识并掌握艺术技巧。这个时候的理性认识,就像一把手术刀,主要起支解作用,但这种支解绝不像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地将作品所有的内容进行解构,这么说也许过于牵强,但大学时期的重读经典,其思维定势有点类似于医生手术前的临床实验,他首先必须面对一具真实的躯体来进行解剖,而解剖之前,是要有理论导向的,通过手术解剖最后完整地获得了印象,是关于人体结构的基本印象。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奠定认识的前提,医生手术前的认识,最终无非是要达到对一种能力的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和写作能力的获得是有共性的。
  而中学时期对经典的了解,尽管也有认识,但这个时期的认识是较为肤浅的,它总体上还停留在鉴赏的基础之上,进入到大学以后,对经典的回顾是纯粹理性化的,因为大学教学的关键是理性,要求学生理性地阅读分析、理性地结构文体、理性地掌握技巧。它和中学时期的阅读相比,多了很多理性化的成分,通过反复的阅读和分析,不断加深认识,最终达到了解和掌握技巧。
  说到艺术技巧,它是前辈文人的精神硕果,它以经典文本的形式,经历了千百年的淘选,流传下来的,为许多人所认可并借鉴的写作经验,所以大多数的艺术技巧,都具备有三个特性:即稳定性、渗透性和创造性,我们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人家的技巧,来渗透并催生自己的技巧,最终达到一种创造性。这么说来,先入为主又是双重性的,一方面是增强文本意识,包括文本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术要领;另一方面是对具体作品的把握,从理论上认识这个“写什么”,是“怎么写”出来的。实施这个环节时,应该明确教学目的,有意识布置学生读经典,分析经典,认识经典,这么一来,运用理论分析研究作品,又不可能像医生临床实验,因为作品本身绝不是一具僵化的尸体,它有丰富可感的艺术形象,不仅有结构层次,还有语感,尤其是艺术结构,它和人体结构是绝对有分歧的,甚至每一部作品的结构在遵循一般的结构规律时,又各呈异彩,多少带有作者的艺术个性。所以分析了解作品,既不像庖丁解牛,也不像医生的临床试验,它通过理论解构来认识作品中渗透的艺术技巧,从而获得技巧的印象,达到能力的升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