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语文教学的语言技巧
作者:王永红
但是,我国传统文化对语言技巧并不看好,往往认为能说会道者“油嘴滑舌”、“贫嘴”、“不踏实”、“没有真才实学”等。但是国外学者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语言表达能力、口才是生活能力的构件,是人的基本素质,它展示了人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它需要一定的知识面、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它需要对交流对象情感的准确把握、精致预测以及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迅速处理能力。口才是对人的专业知识面的检测,对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挑战。在教学、管理、社交、谈判中,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者事半功倍。我们应当扭转传统文化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歧视”,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搞好教学。
可能有人说,现在教学手段多样化,多媒体活灵活现,不必计较语言技巧了,其实不然。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有着其他教学方法不可取代的特殊功能,否则,追星一族就会守着电视而不会花上成百上千的钞票去亲临现场目睹歌星神采了,更不会对假唱大动肝火。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第一,博览群书,储备自己的综合知识。
注意收集、掌握大量的词汇,留心相近词、同义词、一词多义、多词一义等。这样,在授课时,根据学生的听课反映,适时抛出,以激活学生的神经,使他们从过失态转入兴奋态。如一次炎热下午的法律课,大量的专业词汇枯燥无味,部分同学情绪不佳、含目欲睡,我就及时问学生愿不愿意知道“拘传”的故事。学生认为又有案例听了,可部分学生觉得现在报纸上案例举不胜数,见怪不怪,依然不以为然。我却出其不意说:“拘传”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称“拘提”,在日本刑法里叫“勾引”。警察从来不勾引×××,因为×××睡觉不违法。一下子哄堂大笑。同学们睡意全无、精神振作。这比用插打诨或厉言训斥的方法来调整学生的神经要好得多,既不失课堂内容的严肃性,又不失知识的趣味性和新奇性。
第二,平时要注意收集紧跟时代的实例,用实例将枯燥的内容转化为生动的教学语言。
如经济学中关于平均数的两个特点,学生认为数学已经学过平均数,对此内容不愿听。但经济学中统计的应用与数学是有一定区别的。我举出某村农民10年前应达到小康水平,但其中71%的农户,收入不足500元,其“小康水平”是村里6户建筑包工头年收入巨大的拉动作用,也就是平均数的掩饰作用。例子转到了平均数的特点上。通过例子,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第三,课堂语言要精炼、准确。
精炼是指课堂用语要话少分量足,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附加词尽量少用。学生喜欢听关键性的、概括性的语言。准确,就是要用最贴切的语言表达知识内容,不能含糊不清、似是而非。如果课堂用语词不达意,极易产生歧意,给学生导入错误的概念。
1954年周恩来总理有一席精彩的发言,我的中学老师引用时神采飞扬,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至今难忘。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周总理的发言内容:“我们认为,美国的这些侵略行为应该被制止,亚洲和平应该得到保证。亚洲各国的独立和主权应该得到尊重,亚洲人民的民族权利应该得到保障,对亚洲各国内政的干涉应该停止,在亚洲各国的外国军事基地应该撤除,驻在亚洲各国的外国军队应该撤退,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应该防止,一切经济封锁和限制应该取消。”这段话用了三组意义相近的词:1、“制止、停止、防止”。侵略行为用“制止”;对内政的干涉用“停止”;军国主义的复活用“防止”。2、“保证、尊重、保障”。和平说“保证”;独立和主权说“尊重”;权利和自由说“保障”。3、“撤除、撤退、取消”。军事基地配“撤除”;军队配“撤退”;经济封锁配“取消”。讲话用词量丰富,词义分辨、处理细致,切实有力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严正立场。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字功力,才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精炼的、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语言要生动、清晰。
生动,指授课语言要活泼形象而有趣,要深入浅出。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知识的真谛。语言生动,还指讲课时要有很强的语言感染力,切忌呆板、沉闷,要把自己从不知到知之的那一过程的感受、顿悟讲出来。但这决非卖弄、哗众取宠。语言生动、诙谐,但不能失去语言严肃性。一代语言大师侯宝林先生的相声听后令人回味无穷,于嬉笑中见高雅。而某些相声演员语言贫乏、堆积低级辞藻赚轰笑,当人们不笑时,不惜拿自己的父母妻儿开涮,让人觉得像小丑,就是未注意语言生动与严肃相辅相成的缘故。
清晰的语言如同混凝土中的钢筋,它使得教师的语言前后一致、有头有尾、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富有严密的逻辑性。各科讲授时,离不开讲授概念,运用思维形成的基本规律去判断、推导原理、原则、规律、公式等,进而引导学生完成认识过程,可以说,清晰的语言,是教师讲课内容中内在的结构力量。
第五,语言要抑扬顿挫,恰当地把握讲述节奏的快慢、音调高低。
太快,学生不存在思维的空间余地,接受不了;太慢,思维失去连贯性,思想上容易开小差;太高,学生大脑先兴奋后抑制,神经疲劳难以持久;太低,教师如同对婴儿催眠,特别周围环境不佳时,后排学生听课效果极差。
要想把握好语言的节奏,没有一成不变的定律。同一内容,对不同的班级,因学生的反应、精神状态不同,都需要随时调整语言节奏。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学内容,很难想象一个眼不能离开教案的教师能够有余力去观察学生的听课反应,及时调整语言节奏。
第六,要适当利用形体语言。
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身体姿势、动作,有时能起到语言不能起到的作用。但这并非可以随意晃动肢体,不佳的仪表、姿势反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讲课风格、语言优势。只要从基本功练起,形成自己的风格,授课质量就会有质的飞跃。
王永红,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