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项脊轩志》情感内核探微

作者:周 岳




  1、导入从略。(假设为拍摄电视剧《归有光与项脊轩》提供一个合理、可信的故事脉络而研读《项脊轩志》)
  2、归家原本是一户怎样的人家?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以说明?——归家原本是一户官宦人家。“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3、后来归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以说明?——家道中落。“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门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4、在封建社会中,一户官宦人家,要改变这情况,重振门庭的唯一捷径就是博取功名。那归家将此希望寄托于谁身上了?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以说明?——归有光。“大母”“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儿寒乎?欲食乎?”
  5、这“博取功名,重振门庭”的深深之望与殷殷之情,归有光感受到了吗?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以说明?——感受到了。“语未毕,余泣,余亦泣。”“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6、对此,归有光付诸怎样的行动?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以说明?——修葺项脊轩,发愤苦读。“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7、在项脊轩中如此苦读,归有光感到了“苦”和“悲”吗?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以说明?——没有,反而感到了“喜”“乐”。“……,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庭阶寂寂……,珊珊可爱。”
  8、“余既为此志”中的“既”作“已经”解。那归有光后来的生活有了什么变化,这又是一段怎样的日子?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以说明?——“吾妻来归”,一段幸福的伴读生活。——“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9、这段幸福的生活只过了几年,其后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以说明?——妻死,归有光病,不常居项脊轩。“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10、此时,项脊轩的人、事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唯有什么还可以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母早逝,大母已亡,妻夭折。唯“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1、归结:归有光祖籍昆山,生于一个家道中落的官宦人家,单丁一脉,承载着家人对他能担负起重振门庭之任的深深关切与殷殷厚望。可久读不效,35岁才中举。当其时,母早亡,大母已逝,妻也夭折。整理文稿,往事历历在目,人已去,屋空留,只有“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之“枇杷树”“亭亭如盖矣”,怎不叫人感伤、嗟叹?!
  本次公开课气氛相当活跃,尤其是思维的活跃。学生都在研读文本,都在思考,都愿站起来“说说”,也都能“说说”,比较好地体现了课堂教学“师生”“生生”“合作、交流、探究”的特点。
  如果说本次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有以上一定的成功之处的话,那如何能更好地将“教学设计”转化成“课堂教学”的现实。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在教学设计方面:
  1、教学设计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教学指向,所有设计的问题均为这“指向”所统摄。本次教学设计的指向为“理解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所体现的‘悲’‘喜’情感的内核”。所有问题的设计均围绕这“指向”而展开。
  2、教学是一种“双边”交流活动。教师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教师应该最了解学生。虽然封建科举制度与现代高考制度、“书包翻身”“重振门庭”与现代人生价值是有本质区别的,但归有光彼时的“追求”与“现时”的高中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或家有坎坷的学生,是存在一定的共鸣点的。
  3、问题的设计须有梯度,并且是有“序”渐进、自成逻辑的。以上9个问题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4、问题设计的起点须有一个明晰的切入口。本次教学设计的起点问题的切入口为“探究归有光家庭原来及现在的情况”。
  5、设计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必须给学生以方法。发散思维也需有思维的逻辑起点及思维的工具方法,否则,这样的思考是杂乱而无效的。本次课堂教学采用的教学形式为“文本研习”,因此引导学生思考采用的方法是“读文本——求印证——研究探索——归结论”的研究性阅读方法。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1、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得当。课堂教学的主人是学生,学生研读的对象是文本,教师所起的作用,犹如中央电视台2套“对话”栏目的主持人“陈伟鸿”,在“观众”(学生)与“访谈对象”(文本)之间,起一个“穿针引线”的桥梁“导向”作用。
  2、教师的语言和情态要有亲和力。尽管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语言和情态也需是多样化的,但教师语言的亲和力永远是课堂教学之必须。因为,这是创设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的基本保证。
  3、教师需有教学机智。课堂教学是随机的,总会有即时的“火花”产生。而学生这种瞬时的“火花”是最有价值,最可贵的,教师要善于捕捉之,“引燃”之,以形成“高潮”。这就是教学机智。本次公开课有一随机“高潮”,从略。
  4、教师需动“情”投入。教师自己入了课堂教学的情景,学生才有可能被引导着进入相应情景。《项脊轩志》这类抒情性强的课文尤需如此。否则,情不自动于中,怎能引动以人。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项脊轩志》时的一点思考与实践,现总结于此,以为教学研究的些许积累。
  周岳,江苏省外国语学校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