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4期
让学生的语言幽默起来
作者:高正玉 高家梅
一、教师示范,营造氛围。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老师与学生应建立新型的良师益友的关系。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喜欢你并愿意和你亲近,增强语言魅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而幽默的语言魅力无穷。特别是当学生出了差错时,一句幽默可能胜过滔滔不绝的说教。因为它既能让其明白错误,又避免了难堪,还拉近了师生关系。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效果不错。如以前上课总有学生的电子表发出叽叽的声音,班主任老师的批评和收缴都未显效。有一次我正在上课,教室里很安静,忽听左角某君的电子表又开腔了,我看了看这位同学说:“上课嘛,不要发出这种声音,有点响!”我巧借广告幽了一默,同学们都开心的笑了,那位同学也很不好意思地笑了,以后上课再也没出现过这种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分析课文,还是交流对话,我都有意识地借用流行语、广告语、小品、相声中脍炙人口的语言,或褒或贬,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也非常喜欢。教师的示范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学习语言的环境,使学生受到了熏陶。
二、师法经典,掌握技巧。
新教材要求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幽默感还应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许多名人都很擅长幽默。教师可精选例子,让学生掌握一些技巧。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曲说,即转了一个弯子的说话。例: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说: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家围着一张桌子吃饭。“大爹,你和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这么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你的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着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鲁迅先生的幽默既满足了侄子的好奇心,又表现了他对严酷斗争的视若等闲,举重若轻的宽阔、坚毅的胸怀。
2.巧借,即巧借话题,可以借人,借事,也可以借物。
例:著名作家郁达夫有一次请一位在军界做事的朋友到饭店吃饭,饭毕,侍者到他们的桌边收费,他就从鞋垫底下抽出几张钞票交给他。他朋友很诧异地问:“郁兄,你怎么把钱藏在鞋子里呀?”郁达夫笑笑说:“这东西过去一直压迫我,现在我也压迫压迫它!”
巧借话题,借“钱”发挥,直抒怨怼,多妙的幽默呀。
3.比照,即在对比观照中,提示事物的矛盾,突现事物本质。
例:约翰:上帝啊,一百年对你来说算什么呢?
上帝:一百年就像一分钟一样。
约翰:那么,一百法郎呢?
上帝:跟一个铜板差不多。
约翰:仁慈的上帝啊,请借给我一个铜板吧。
上帝:好吧,请稍等一分钟。
4.自嘲,是幽默诙谐的最高境界,即通过嘲笑自己,与人沟通。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这里不作赘述。
三、搜集材料,积累语言。
在做这步工作时,一定要先让学生明白我们学习的应是那些积极的、文雅的语言,而不是那些粗俗下流的所谓“黑色幽默”,在积累时应辨别真伪,去粗取精。只要留心,我们会发现,幽默的语言到处都有,生活中,报刊上,书籍中,电视上,尤其是小品、相声节目中,成串的妙语都是很好的例子。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材料后,老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办手抄报、黑板报、表演等形式来激发兴趣,扩大战果。
通过感受、学习、积累,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些幽默意识和技巧,要将它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语言能力和修养,还须平时在语言实践特别是在说话和写作中操练。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通过对学生语言幽默感的训练,让学生明白“说话也是语文”,“语文无处不在”的朴素道理,从而自觉地向生活学习语文,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让学生的语言幽默起来,是我一直的追求!
高正玉,高家梅,教师,现居湖北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