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4期
小诗《断章》里的大哲学
作者:龙 路
诗分两段独立的图景,并列地展示或寄托着诗人的思想。
第一幅是完整的图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是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围绕你,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风景的人。“你”在桥上看“风景”,不自觉地成了从楼上看风景人的“风景”。“桥上”与“楼上”原是互不相涉,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展示出引人遐想的艺术境界。
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景素描。当你被这单纯朴素的画面所吸引时,你不会忘记去追寻这画面背后的象征意义,这时才惊讶地发现作者怎样巧妙地传达了他的哲学沉思:在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为关联的。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些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到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里,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地位却发生了变化。同一时间里另一个在楼上“看风景的人”已经变成了“看”的主体,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物此时又变成了被看的风景了,主体同时又变成了客体。
为了强化这一哲学思想,诗人紧接着又推出第二节诗:“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现实与想象图景结合的第二幅画,把“桥上”人与“楼上”人的相互关系推进了一步,诗人让双方始终保持素昧平生,只是在月亮东升时,明月照着(“装饰”)“你”的窗子,桥头的“你”被楼上的人引入了自己的梦境,“你”在白天是别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别人梦寐中的“装饰”,别人是自觉的,“你”是不自觉的,真可以说是顺理成章,“断章”不断意。
两句诗里的“装饰”,只是诗歌的一种独特的修饰手法,如果写成“照进”、“进入”,就不成为诗的句子了。也许是看风景归来的人,或许是无关的另外的人,总之这里的“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换成“我”,这些无关重要。重要的仍是主客为之互换所表现的相对性。第一句诗,“你”是这幅“窗外月色”图中的主体,照进窗子的“明月”是客体,殊不知就在此时此夜,你已进入哪位朋友的好梦之中,成为他梦中的“装饰”了。那个梦见你的“别人”已成为主体,而变为梦中人的“你”,又扮起客体的角色了。
诗人在隽永的图画里,传达了他智性的思考所获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诗人情感的诗的经验:宇宙万物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是相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在感情的结合中,一霎那未尝不可以是千古。在人生与道德的领域中,生与死、喜与悲、善与恶、美与丑……等等,都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对的、相互关联的。人们洞察了这番道理,也就不会被一些世俗的观念所束缚,斤斤计较于是非有无,一时的得失哀乐,而应该透彻人生与世界,获得内在的自由与超越。
《断章》“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促使其内在的意蕴超越其自身之具体的经验与情感层次而达到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象征层次,这样,《断章》的内容与形式就融合为一,不可分割,所再现的人生场景与宇宙人生都具有非常广泛的同构对应关系,不论物质现实世界还是精神心理世界中一切对立统一、因果递转的现象都可以在《断章》中得到象征性的表现与印证,这就为读者的创造性想象和开放性填充留下了多种可能性和无限丰富的余地,这就是汴之琳诗艺的博大精深之处。
《断章》在展示意境相联的两幅图画景物状写之外,寄托的是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自然景物与人物主体的构图,造成了一种象征暗示境界,每句诗或每个意象都是在整体的组织中才起到了象征作用,这种幽深的思考与追求,是诗人所特有的。一旦读懂了《断章》,哪一个富于想象的读者不会在自己的精神空间升起一座“灵魂的海市蜃楼”呢?
龙路,江西艺术职业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