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3期

王维山水诗的音响美

作者:王宝奇




  用诗歌来表现自然的音响美,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最早可见于《诗经》、《楚辞》,在王维之前的许多诗人如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王籍等的作品中也已被广泛的使用。王维继承和发展了这种艺术手法,在表现自然音响美方面取得了远胜于前人的艺术成就。
  王维在山水田园诗创作中,是同时以诗人的灵心,画家的慧眼和音乐家的锐耳来捕捉、表现大自然的。正因如此,他能够感受得到一般人难以察觉的细微声息,并善于从这些极细小的声音中发现自然美的奥秘,给予诗意的表现。他确实是一位擅于寂中求声,捕捉和表现大自然的微妙音响的诗人。例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鹿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王维诗中富有音响效果的诗是不胜枚举的。这些音响,各有其“声”,它们衬出的“静”,亦各有其味,并无雷同之感。大自然的各种天籁,万千景物在运动变化中,组成一幅幅有声画,一章章交响乐。他把音响描写作为自然山水传神写照的一个重要手段,使声音成为构成形神逼肖、气韵生动的自然景物形象的要素。艺术形象的绘声,同时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就能诱发人们丰富的美的联想,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可见,音响在王维的诗歌中决非无足轻重的点缀。诗人调动音响描写这个艺术手段,正是为了创造生动传神,具有立体感的山水景物形象。
  为了创造精美的意境,王维对大自然繁富多样的音响素材进行严格的选择,把它们提炼成具有典型特征的听觉意象,然后纳入总的艺术构思之中,使音响与景色有机配合,融为一体。请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虚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这首诗写的是久雨乍睛的秋天晚景。既反映了诗人听觉的敏锐、准确和精细,也足以见出诗人对音响素材高度提炼、概括的艺术功力。诗人把水流声、蝉声等富有特征的自然音响,同雨后突然变得苍翠的山色、渡头残余的落日、墟里袅袅直上的炊烟这些视觉形象有机配合在一起,再加上两个意态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那狂放不羁的歌声,便展现出一幅雨后的山村风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艺术境界。
  声色和谐融洽,一同构成“神采飞动”的景物形象,为展现统—完美的意境服务。这正是王维表观自然音响的一个突出成就。音响与景色的有机配合,在诗人的笔下是变化多端,不拘一格的。如《韦侍良山居》:“闲花满岩谷,瀑布映杉松。啼鸟忽临涧,归云时抱峰。”对于音响与景色的布局,这里采取了穿插交叉的方式。野花、瀑水、啼鸟、归云,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交替呈现,诱使读者不断变换欣赏的角度,在耳闻目接中进入一个清幽而不死寂的山居环境。这一类诗作仿佛是诗人以色彩的经线和音响的纬线交织而成的一幅幅织锦。他还有许多出色的写景对偶句,常常是一句写耳闻,一句写目见。如“屋上春鸠鸣,树边杏花白。”(《春中田园作》)“松含风声里,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紞》等等。由于音画并列,动静结合,两个句子便能相对独立地展现出一个美的境界。
  然而大自然的音响是非常丰富、复杂、微妙的。用文字直接地刻板地摹拟声音,并非诗之所长。在这一点上,诗歌简直不可能同以歌喉、乐器等物质材料来表现声音的音乐艺术相比。诗是一种以语言创造意象,又以意象来暗示、启发、调动人们想象和联想的艺术。王维并未从理论上阐述诗的这一特殊规律。但他在创作中却能够避免语言直接摹声的局限,而努力发挥诗歌暗示、象征之特长。他写声,主要手法是“寓声于景”。例如:“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渭川田家》)“孤莺吟远墅,野杏发山邮。”(《送徐郎中》)“草堂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愁。”(《早秋山中作》)在这些诗中,诗人并未使用象声词摹拟音响,他只是点出景物发出了声音。然而,由于诗人生动地刻画了发声的景物形象,逼真地渲染了特定的环境气氛,加上各种表示有声的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暗示和启发,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和联想出音响的情状——高低强弱、疾徐轻重,以及它们所表现的感情色彩。
  总的来说,在谢灵运以前,诗歌中的听觉形象比视觉形象要少得多。从谢灵运起,诗人们已大量地表现听觉感受。但他们对于自然音响素材提炼和概括不够,音响同视觉形象往往未能巧妙地结合。如谢灵运在他的代表作《登池上楼》中,忽而写“飞鸣响远音”忽而状“倾耳听波澜”,以后又表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但是,他常常过分地错彩镂金,绘声也显得繁复杂乱。又如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固然绝妙地以静写动,但上下句的意思和手法重复。王维克服了这些缺点,不仅对自然音响素材严格地选择、提炼,而且又能融情入声,并运用多样化的手法使音响和景色和谐交融,使他的诗作显现出鲜明的特色,为我国古典诗歌表现自然音响的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宝奇,就职于陕西宝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