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3期

讨论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方向红




  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个教学大纲已为大学语文的教学树立了素质教育的远期目标。《大学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骨干课程,总的说来,具有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等多重功效。学习大学语文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塑造人文精神。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总之,大学语文教学肩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责任。
  大学语文的篇目都是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内容涉及历史、哲学、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是特定历史时期先哲们思想、情感的结晶。它们在焕发浓郁艺术魅力的同时,又具有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学语文课程为各种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滋养。那么,大学语文该怎么教?有些教师仍然承袭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把重点放在对文章的字词句篇的解析上,或按照作家作品、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老式三段论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授课方式,味同嚼蜡,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在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大学课堂应当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形式,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方法。把讨论法广泛引入课堂,变“一言堂”为“众言堂”,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改善教学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讨论法的内涵
  
  何谓“讨论”?《辞海》解释为“探讨寻究,议论得失”。《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就某个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讨论式教学”是在老师的指导或参与下,学生以集体(全班或小组)的形式,围绕某个或几个中心论题开展讨论,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通过信息的多向交流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讨论教学法”并不是说课堂上只要加入“讨论”这一形式就能改善教学效果。开展讨论之前,要选好论题。论题选得是否恰当,与讨论是否开展得好,有密切关系。要根据教学的具体目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水平来确定什么内容、什么时候让学生讨论,避免为了烘托课堂气氛而刻意制造不必要的讨论。另外,讨论的组织形式一定要选择适当。讨论是为了发挥集体的智慧达到解决个人智慧不能解决的问题的目的,因此,讨论的组织形式多样,参与人数和讨论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要强,应变能力要强。比如,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向教师提问,教师应不应立即给予回答?发现学生在讨论时离题,要不要立即把他们引导到正题上来?讨论开始后如遇到冷场的局面,教师应怎样启发学生以打破冷场的局面?这些都可能在讨论课堂上出现,教师必须灵活机智地处理这些问题,不要简单从事。此外,讨论要使学生全体参如,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机会。
  每次讨论结束时,一般要有简短的小结。小结可由教师来做,也可由学生来做,还可师生共同来做。对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或争论的问题,教师要阐明自己的看法,要实事求是地指出讨论优缺点,恰当地评价讨论的进展情况。对某些有争论的问题,学生一时想不通,允许其保留自己的看法,不要强求学生接受。有时为了鼓励学生探求知识,发现真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才能和主动精神,对有些讨论题也可以不作任何结论,而是把它留给学生以后继续探讨。
  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人文素质课,在当前授课时数普遍偏少的情况下,只有在教学中广泛采用讨论法,掌握讨论教学法实质,才不至于使素质教育流于空谈。
  
  二、讨论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思想的艺术。语言文字是基础,是手段;深邃的思想见解是关键,是目的。大学语文所讲授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具有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选择有启发性的、可以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理解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能为学生提供较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不仅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有利于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还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参加讨论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见解和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不但要听取他人的发言,而且还要准备自己的发言,这种发言虽然要围绕讨论的中心议题,但发言的内容可以不受教材限制。此外还要发表对他人的发言的看法,要提出事实和论据,能有效地说服别人。勿庸置疑,学生在准备讨论的过程中,查找、阅读资料的能力,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表述观点的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并不断提高。笔者在教授大学语文篇目《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时,提出的问题是:“如何理解曾点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段话?孔子为什么同意曾点的主张?”在学习白居易的《长恨歌》时,让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是什么?学习鲁迅的小说《伤逝》之前,提出问题:“分析涓生,子君的人物形象,你认为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带有研究性的讨论,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课后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料和网络资源,查找和阅读了大量相关资料,有的同学还写了几千字的论文论述这些问题。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关于曾皙的一段话,有的同学从孔子积极入世的思想出发,认为是象征天下太平、社会安定的景象,是孔子礼治教化所要达到的仁道盛世的景象;有的同学提出不同观点,从孔子的晚年思想出发,结合孔子生平,认为曾皙只是描述一种投身大自然的恬静生活,反映孔子晚年在遭遇一系列打击、屡受挫折之后产生的消极归隐思想;还有的同学深入研究课文,从四人的态度、性格和文中的细节描写出发,表达自己观点。在讨论《长恨歌》主题时,同学们自然形成“爱情说”和“讽喻说”之争,且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在分析《伤逝》中涓生、子君的爱情悲剧原因时,同学们更是“百花齐放”,提出不同观点并加以解释说明。随着讨论的深入,同学们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表达也越来越流畅,处处闪现着思想碰撞的火花。
  当然,由于文学作品本身的复杂性和多义性,一些问题在学术界都争执不休,未成定论,同学们的讨论时常有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因此,教师在讨论结束后,可发表自己对此问题的理解,指出同学们讨论时的优缺点,并传达当今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看法。同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今后做进一步研究,找出更多例证自圆其说,继续发展他们的主动精神和创新思维,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做学习的主人。
  
  2、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健全人格
  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不仅要承担智育功能,丰富学生的文史知识,还要承担德育功能,发展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所谓“个性”,就是每个人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健全完美的个性主要是指性格的开朗活泼、气质的沉稳灵动、爱好的多样广泛、能力的正常发挥、思想的锐意进取、品德的纯正高尚等。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