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2期

对天天读写的价值分析

作者:张世虎




  所谓的“天天读写”,其具体做法是:本着求实求活原则,将每节语文课分成前后两段,前10分钟时间为学生自由读写阶段(后35分钟用于正常课堂教学)在这段时间里,学生阅读一篇由老师精心选取的“作品”,在静心读的基础上引发写作冲动,然后快速成文,写一段相关文字。
  天天读写,天天坚持,读写并重,这种活动有如下特点(或说优越性):
  
  一、有利于全员参与和师生共同成长。
  
  教师从古今中外的名人名篇,或新人新作,甚至其他科目的篇什中,精心选取后进行打印并发放给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有物可读。而且提供给课堂教学时间,让每一个学生有时间去读、去写。
  这里,教师首先在纷繁的书海中为学生掬起一朵浪花,扩大了教师的视野,丰富了教师的文库,为教学注入了源头活水,更是为学生解决了时间紧,无法从书海中撷取精品的困难。同时,教师作为一个灵魂工程师,应该为学生负起在书海导航的责任,让学生远离应拒读的书,大量去读必读之书。
  同时,学生个别阅读中发现的美文,也可推荐给教师,教师再印发给全体学生,资源共享,互通有无。
  另外名著中精选的片断又可能引发学生探究原作的欲望,自觉地将读延伸到课外。
  
  二、尊重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主体)。
  
  “只有当学生习惯于如实地自然地写的时候,他的思路才能打开,才能得到锻炼。只有让学生思路得到充分的开拓,变得越来越活泼而缜密,他的写作能力才会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张志公《谈作文与教学中的几个问题》)阅读内容虽由教师最终选定,但一旦投入课堂,学生对其反应不可能是单一和单向的,必然呈多元特点。更由于天天读写之读少“功利性”,不要求非得得出“主题”,分析“写作技巧”,写也不要求一定要写成成篇的文章。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各取所需。所写既可能是综合阅读后的感受,又可以是片言只语唤起的联想,可三言两语,可长篇大论,无话可说摘抄也行。把学生真正看成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由之趣”(刘锡庆教授),即“我以我笔写我情”的境地。
  
  三、真正地实现“大语文”构想。
  
  语文“学科课程”规定教学内容,是预先设定的,不得更易,即便是更易,也得三年一个周期。而在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这样的教材走向繁、难、偏、旧是在所难免的。“天天读写”活动自由撷取“材料”,更易于把握时代脉搏,“内容”是动态的,这是任何“快速反应”的教材都难以企及的。天天读写的选文,大可以根据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甚至可跨学科选取“材料”:我们可以《从9.11文件看美国的新闻自由》,又可跟李政道看《21世纪的物理学》;既可悄悄说《中学生早恋及性教育问题》,又可大声呼唤《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王南);既可以跟史铁生畅游《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又可跟周百成去研究《海洋生物资源》;既可以领着《偷马贼》(艾芜)与王蒙《论“吹牛”及其他》,又可与韩冰乘《超导磁悬浮列车》谈《人与条形码》……。
  在这里我们读到教材编选者不能选,不屑选的却是一睹为快,受益匪浅的珍品。
  
  四、更加合于读写规律。
  
  天天读写,首先扩大了学生的见闻,拿起一篇文章潜心读,练就阅读的能力,逐步培养语感,训练捕捉语言信息的能力,力求达到迅速把握内容的目的,形成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者,每读一篇文章都是与一位智者对话,有利于学生“积学以储宝,积理以练识”(刘勰《文心雕龙》)提高自己文化素养,思维品质,语言素养。“凡操千器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如果长期坚持仅高中三年就可多读500篇左右的文章,学生在大量的读中熏陶渐染,自然习得。“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刘勰《文心雕龙》),另外文本创设的氛围,往往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引发读者创作的冲动,情不自禁地去“为情造文”,一改过去课堂作文那种“为文造情”,矫揉造作的尴尬局面。读、思、写、练,这便有了一个完整的输入输出过程。由于有时间的限制,学生能快速读文,快速成文。长期坚持,将形成快速反应的思维能力。智者的思维方式也会对其产生影响。这将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现代生活、有良知、会思考、有能力的新人。
  张世虎,教师,现居宁夏西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