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2期
《骆驼赋》显示出的肃穆悲情
作者:余世华 向延洲
一、坚忍顽强,渴求生命的骆驼。
与石油勘探队员在“生命禁区”迷路六天的一峰骆驼,“饥渴难忍”、“猝然倒地”、“它张着大嘴,仰天长啸”。当小分队已无力拯救,准备弃它而去时,“那峰骆驼竟顽强地支撑起前蹄,毅然站立起来,迈着沉重的驼步,蹒跚地追赶着队伍”。它在奄奄一息时,仍不抛弃对生命的渴望。它早已成了勘探队的一员,离不开朝夕相处的伙伴,也许它在想,自己的任务是帮助勘探队员走出沙漠,走出死亡,这崇高的任务还没完成,怎能倒下呢?当葛队长命令大家离开骆驼,战胜死亡,立即出发时,当“谁也不敢回头再看一眼那峰骆驼”时,它“不屈的”“站起来又倒下,倒下又站起来”,这个情节将永远定格在人类的记忆中,这比人类的生离死别还要催人泪下,这是生命的苦苦挣扎,我感到了万物之灵——人类的渺小和无能,骆驼的生命化作了永恒,它将永远激励人类与命运作斗争,去追求生命,“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二、关爱驼驼,珍惜生命的队员。
范介民是出身于贫寒家庭的驼工,他年仅十八岁,家中只有一个双目失明的老母亲,他对骆驼有着至真至诚的爱,面对“猝然倒地”“张着大嘴”“仰天长啸”的骆驼,是他首先向队长“苦苦哀求”“给它点水吧,救救它吧”,当倒地离队的骆驼,“迈着沉重但充满无限希望的驼步,一步,一步,向勘探队走来时”,他“再次跪倒在地,失声大哭”哀求葛队长“救救它吧”,这激荡在茫茫沙漠的嘶喊声,给那些盗猎珍稀动物者以警醒。葛队长取下一支枪向骆驼走去时,范介民几乎失去了理智,他“紧紧抱着队长的双腿”以人类至高无上的“权利”来制止队长的行为。骆驼不仅仅是小分队的一员,更是驼工的心头肉,驼工善待生命的行为达到了至高境界。小分队终于到达了据点,驼工顾不上吃饭,不听劝阻,趁着月光,带着水去找骆驼,遗憾的是,他未能如愿归来。当一个月后,勘探队找到他的尸体时,发现他“袒露的胸膛上留下无数条深深的足迹”,这也许是他发现骆驼已牺牲的壮烈行为,也许是他找不到骆驼的悲壮行为……他已和骆驼化作了山脉。这种骆驼精神将永远给人以精神激励,这是渴求生命、善待动物,把动物当成人类生命一部分的典范。
葛队长的行为在环保主义者的心中,似乎是一个残酷的形象,驼工“苦苦哀求”“跪倒在地,失声大哭”,抱着队长的双腿哭喊,他都未能被队长允许给垂危的骆驼一滴水,这在当今是法律所不容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人类的生命比那峰倒地的骆驼更为重要,如果连人都不能生存,难道要先让动物生存下来吗?在这艰难而痛苦的抉择面前,葛队长“仰天长叹一声,甩下一串热泪”“迈着沉重的步子”“冲天扫了一梭子子弹”,他告诉队员:“我们必然战胜死亡,走向希望。”这是一个决策者的英雄壮举,葛队长热爱生命,他的行为,虽然愧对一峰骆驼,但他保全了八个队员的生命。“开特米里克”埋葬着范介民的尸体,也埋葬着葛队长对骆驼的愧疚,他们共同构筑了一座丰碑,这是中国人民富国强民历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三、绵延起伏,肃穆悲情的沙漠。
自然环境本来是没有感情和行为的,在“浩瀚的生命禁区”里,阿尔金山是那样的无情,找不到一滴维持生命的水。但当骆驼和人类在与生命抗争时,沙漠在呜咽,山脉在悲泣,它们在为骆驼而哀求,它们在为不能挽救生命而痛哭。“茫茫戈壁,戈壁茫茫,只有沙砾,只有沙砾,没有一滴水”,一切景语皆情语,人和自然在感情上达到了高度的和谐。这同样是一曲生命的壮歌,正是有了这残酷无情的环境,才更显生命的珍贵,勘探队员精神的伟大,这肃穆悲情的环境,正是对油沙山下烈士纪念碑的庄严陪衬。
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时,永远铭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阿尔金山那悲壮的一幕吧!
余世华,向延洲,教师,现居湖北利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