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2期

《儒林外史》吝啬形象的讽刺艺术

作者:张晓勇




  清代作家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在刻画吝啬形象方面巧妙活泼,寓意丰雍,堪与世界经典摩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描写人物吝啬行径的目的并不在塑造人物形象本身,作者把“吝啬”习性或展示在儒林人物身上,或用“吝啬”为线,串连雅士俗子,嬉笑怒骂,灵动活泼,用“吝啬”之剑刺开儒林面纱,施展讽刺的精妙魔法,达到讽刺效果,这一点与世界文学吝啬形象的塑造又略有不同。应该说吝啬是人类性格中一种畸形或变态行为,表现为贪婪地获取,奴隶般地守护财物,人为物役,不愿付出。这种性格行为是人类伦理道德和社会理想所否定所批判的行为。由于人物吝啬性格各有千秋,作者在叙述摹写中或直接或间接,或言语婉曲或行为动作呈现,或白描或夸张,选取不同人物的典型细节,一针见血,鞭辟入里,这些吝啬人物的神态事相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一、无耻势利、尖酸刻薄的市侩啬皮胡屠户
  
  《儒林外史》为了写出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关系变化和巨大的现实与心理落差,作品着力描写了一个对比性极强的市井人物胡屠户。胡屠户就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社会习俗对读书人、对科举的态度。张天翼对这类人早就有深刻的评价,“他们当了一辈子镜子。一个读书人的成功与失败,伟大或渺小,就全靠这面镜子照出来。”可以说,胡屠户就是整个社会观念与态度的浓缩,是市井人物的精致典型。他的势利、尖酸和吝啬是作者写得极为有声有色的内容。
  范进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学(即中了秀才)。范进进了学,多年不来的丈人胡屠户来贺,一面“现世宝”“穷鬼”地臭骂,一面教训他要“立起个体统”。胡屠户可以代表当时人们对读书人的态度。一个杀猪的屠户,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相当于秀才,这是哪个“学校的规矩”?胡屠户不愧是一个市侩啬皮。范进进了学,他只拿了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来贺,一直吃到日西时分。就是这一副猪下水,他还要恬不知耻地招待一家:“亲家母也来这里坐着吃饭……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说这些话,胡屠户全无愧色,从女儿十几年不曾吃过两三回猪油的描述中可看出,这样一个被吝啬和势利完全吞噬了人性的父亲,比那掠走女儿最后一点金饰品的吝啬鬼葛朗台,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范进中了举,最后拿了六两多银子送给丈人,胡屠户的虚假谦让与吝啬本性暴露无遗: “胡屠户把银子揪在手里,紧紧地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劝他拿去,“胡屠户赶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这一段动作描写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一“揪”,一“缩”,一“揣”,一连串的动作将贪婪与吝啬相辅相成的习性描写得入木三分,“紧紧地”又呈现了人物心理本能。其实类似的细节也不少。范进中举之后,胡屠户不单是言语上的恭维与巴结,行动上也来了个天翻地覆的变化,“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些精细的刻画无疑是点睛之笔,胡屠户形象的充分挖掘和活泼表现说到底是为范进“服务”的,他越是势利、刻毒、无耻、吝啬,越是丑态百出,读书人范进的命运、人格、精神素质就被烛照得愈加清晰而深刻。难怪鲁迅盛赞,“诚微词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
  
  二、贪啬成性、无耻强横的严贡生
  
  严贡生因宗师是吏员出身,不懂文章,稀里糊涂补了个廪。虽身在士林,却无异于一个乡里无赖。他仗势欺人,骄横乡里,贪婪无耻,又吝啬成性。小猪走到邻家,就强逼邻家买下,养成了大猪,走到他家,又强横地要“照时值估价,拿几两银子来领了猪去。”甚至把要猪人的腿都打断了。他又欺赖借约,蒙骗邻里,巧取豪夺。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啬欲望,还别出心裁搞了一些卑鄙无耻的把戏,“他为出了一个贡,拉人出贺礼,把总甲地方都派分子,县里狗腿差是不消说,弄了有一二百吊钱,还欠下厨子钱,屠户肉案子上的钱,至今也不肯还,过两个月在家吵一回……”这是从侧面对这个人物吝啬的揭示。
  严贡生领着二儿子到省里周府招亲,请吹手,“八钱银子一班叫吹手还叫不动,老爹给了他二钱四分低银子,又扣了他二分戥头……”结果吹手请不来,把个招亲的仪式弄得特别尴尬。更令人绝倒的是招了亲坐船回家,严贡生设计诱使掌舵的船工吃了他的云片糕,然后诈称那是几百两银子合成的贵极之药,强赖了船家的船钱。
  千方百计地算计、抵赖,贪婪无耻,横行霸道,都源于其吝啬本性。就是这样一个时时处处机关算尽的贪啬之人,却恬不知耻地自我旌表,“为人率真”,“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就是这样一个人,混迹儒林,方巾阔服,打拱揖让,口称斯文,装腔作势,殊不知其长衫底下掩盖着怎样的龌龊。
  
  三、人为物役、悭吝到死的严监生
  
  严监生和严贡生是同胞兄弟,似乎遗传因子里都有一段物癖。但严监生的吝啬又略不同于乃兄,他默默无闻,懦弱胆小,积财敛富,“家私豪富,足有十多万银子”,“钱过北斗,米烂陈仓,童仆成群,牛马成行”。按说严监生应该过一种富足优裕的生活。小说里这位严监生一出场似乎并不表现得有多么啬皮,相反,倒让读者见识了他的“慷慨大度”。他的哥哥遭遇了官司,为摆平这件事他破费了好些银子;又为王氏丧事,被逼花了四五千银子;接下来赵氏扶正,连请带送,花费也不少;又赞助两位舅爷(王德、王仁──谐音“忘德忘仁”)去省城乡试,几百两银子如流水一般去了。如此慷慨大方,实在让人敬佩。但他的慷慨是否出自本愿呢?回答是否定的。稍作对比,就可以明了其实严监生的慷慨是不得已。他天生胆小怕事,隐忍负重,为了息事宁人,花了不少冤枉钱。其实照他自己的说法,平常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
  尤其令人震惊的是严监生的临终举动,如惊雷闪电,于瞬息之间烛照出这个人物的卑微灵魂。“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这一经典细节完全暴露了人物的真实个性,这是入木三分的刻画。可以这样说,直至死亡读者才见出他的吝啬本性。原来他“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至此,我们再来回味严监生此前的一系列慷慨举动,我们无法体会他在大把大把地花掉那些一点一滴俭省出来的饱含血汗的金钱时心痛的感觉,这个胆小、吝啬、可怜之人在精神上曾遭受了怎样的折磨。他含蓄内敛,不敢言、不敢怒,不敢象他哥哥严贡生那样表现得赤裸,他在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时还要强颜欢笑,最后积劳成疾,身卧病榻还要强撑着算账到三更,这是怎样的痛苦啊!难怪当赵氏说要把银子送给两位舅爷做盘程时,“严监生听着他说,桌子底下一个猫就扒在他腿上。严监生一靴头子踢开了。”吴敬梓用高妙的笔触尽可能婉曲地描述了这个可怜的吝色鬼的慷慨举动,在慷慨中暗示吝啬,在吝啬中表演慷慨,正是他的慷慨陪衬了他吸骨纳髓的吝啬,从而在精神上给读者以刻骨锥心的震撼。
  
  四、斤斤计较、愚昧悭吝的胡三公子
  
  胡三公子名缜字密之,因其父作过冢宰,遗下宦囊不少。但他又有钱癖,胆小怕事,朝里无人,所以落得时时受人欺骗,胡三公子只好结交一些儒林人物,帮撑门户。小说里胡三公子的吝啬行径是作品相对着墨较多的细节。作者采用间接对话描写和直接行动描写,集中选择了一两个事件,有头有尾地作了全程跟踪,让读者亲随这位吝啬鬼,体验他的可怜可笑。
  其中一个主要事件叙述的是胡三公子约集众人到西湖宴集赋诗,各出了分子钱,由胡三公子操办。且看这位公子是如何操办的:起初众人都倚着胡三公子,指望他能在花港借来园子摆酒,结果管园子的一看是胡三公子,不但不借,还发了一通牢骚,“胡三爷是出名的悭吝!他一年有几席酒照顾我,我奉承他!况且他去年借了这里摆了两席酒,一个钱也没有!去的时候,他也不叫人扫扫,还说煮饭的米,剩下两升,叫小厮背了回去。……”这番话,刻薄有加,听来令人咂舌,富足的胡三公子真有如此吝啬?接下来作者直接展示了胡三公子操办宴集的具体过程,让读者以直观的视角见识他举手投足之间的吝啬。“……先到一个鸭子店。三公子恐怕鸭子不肥,拔下耳挖来戳戳脯子上肉厚,方才叫景兰江讲价钱买了。……又买了两只鸡,一尾鱼……还要买些肉馒头……那馒头三个钱一个,三公子只给他两个钱一个,就同那馒头店里吵起来……”)胡三公子吝细得如此投入,乐此不疲,实在是叹为观止。像胡三公子这样家私万金的富豪,这种日常的吝啬行径却让人可憎、可怜、可笑,这是一种畸形的人格,作者以细致认真的态度娓娓道来,不遗余漏、不置臧否,充分展示细节,而把价值评判留给读者。这种追求细节真实的艺术态度深得讽刺的精髓,体现了鲁迅所说的“讽刺的生命是真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