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2期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诗教

作者:王绍平




  人,“不学诗,无以言”。作为泱泱诗歌大国,国人一向重视诗歌的教育作用。《礼记·经解》则云:“入其国,则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乎《诗》者也。”意思是说凡是亲身到的一个地方,那里的教育情况就可以看出来,凡是老百姓温柔敦厚的,便是诗教的结果;老百姓不仅温柔敦厚而且很聪明,那便是学《诗经》学得很深入了。的确,每个时代的人的素质的高低,最过硬的考察终端只能是教育。中外古今,概莫能外。
  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诗海浩瀚,诗潮迭起,诗情浓浓,诗韵绵绵。说实在的,四大文明古国之所以惟我中华民族的文化能得以前后相续、薪尽火传,不就是因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中华民族数千年注重的诗教传统吗?可今天,物欲横流、媚俗成风,现代文明带来的喧嚣与骚动正影响着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而以“视听”“网络”为传播手段的消闲文化和以纸质媒体为主要手段的传统文化之间出现的“代沟”,使得我们的学生误以为“妹妹你坐船头,哥哥你岸上走”、“抱一抱来抱一抱”等流行歌曲就是“诗”了。所以,如何薪火相传、与“诗”俱进,呼唤诗教回归,用民族文化的精品打造学生的精神底子,这确确实实是个值得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去很好地思考并为之身体力行的大问题。
  国家教育部颁发使用的“课程标准”就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和古诗文的传承,这就为我们注重诗教指明了方向。“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注重诗教,就要让我们的学生去贴近“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去探究“欲为圣明除弊事”的韩愈,去追随“踏破贺兰山阙”的岳飞,去揣摩“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课堂流诗韵,人在诗中行。在古典诗文开启的气象万千的精神世界里,我们的学生既可以领略李白飘逸雄浑、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又可以感悟“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的诗境,从中受到情的滋养、美的熏陶,从而成长为栖居在诗歌海岸上一株会积极思考的“芦苇”。
  诗歌,这种世界上最精粹的文学样式作为一种载体,正日益为素质教育作着积极的贡献。不过,诗是赋诗者的激情在彼时彼地的自然流露,所以作为此时此地读其诗的我们对之有见仁见智的理解,确实是很正常的事。更何况“诗有别裁”,好诗尽可自品评。但如果只是在课堂上作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微言大义的挖掘,如此诗教恐怕是很难取得什么效果的。常言道“三分诗靠七分吟”,我们不妨让学生声情并茂地去诵读,老师加以相机点拨,并注重引导其结合现实生活去体悟,自然会收到入诗境、明诗理、得诗趣、懂诗情的教育效果。
  当然,笔者绝不是一概地反对分析讲解,因为必要的剖析阐讲同样能使学生感受到意境美、音律美和图画美。因此,在讲授白居易《琵琶行》时,我曾尝试着引导学生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对照着讲读,虽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但是学生却能体悟到不同诗家的精妙绝唱。其实,无论是羁旅思乡诗、山水田园诗,还是怀古咏史诗、时序节令诗,抑或是边塞战事诗、政治讽喻诗,对照着去讲读,乃是诗教的一种好方法。即使是讲现代文,教师也可以穿插进行诗教。例如讲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我就让学生去寻找古诗词中的咏月佳句,而“千江水有千江月”,“水、月”两种意象相连的诗句当属首选。结果,“烟笼寒水月笼沙”、“海上明月共潮生”、“唯见江心秋月白”以及前人吟唱的有关“二泉映月”、“三潭映月”、“二十四桥明月”等景点的诗词都被同学们搜罗来了。在讲“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时,我引入了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诗句,这满塘的碧荷顿时活了起来,在学生的心头撑起了一片绿荫……
  诗教的天地是广阔的,相较而论,课堂的空间就显得逼仄了。记得德国哲学家海格尔曾经借用过诗人荷尔德林的这样的名句:“人,诗意地栖居。”笔者认为,学生的视线如能从课堂延伸出去,主动地去感受生活中盎然的画意诗情,方能渐入“诗意地栖居”之境。为此,我曾给学生布置过“我为校园塑诗魂”的作业题。第一步是先让他们去为学校的花草树木、宿舍、食堂等选配古诗词。于是,学生们或把“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配给图书馆;或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题给大饭厅;或把王国维引用过的有关做学问“三境界”的诗句吟诵再三后,给教学楼命名为“三境楼”;或借用古诗文之意给自己的住房取个“一览斋”、“十驾室”之类的风雅名。至于咏梅兰竹菊、歌桃李桂杏的诗句,则更是枚不胜举。校园无处不飞“诗”,“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连不起眼的苔藓植物,学生也找来袁枚的《咏苔》小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怡自来。粒花小如米,也学牡丹开”,从而尽情地为之唱了一曲颇具人文底蕴的赞歌!
  诗教,如只是有意识地搞些专题性的寻章摘句,那么充其量也只属量的积累的初级阶段。而让学生能在不经意间即事引诗、品评赏析,进而内化为自身的涵养、升华为自身的气质,这种质的飞跃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诗教之高境界。当然,欲达此高境界,岂是朝夕之功?这就是解“我为校园塑诗魂”作业题要走的第二步,即坚持诗教,使学生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同化矣”。比如,有个学生在周记中这样写道:过去看到校门口河流中浮游的鸭子,想到的常是南京板鸭、扬州盐水鸭,而现在这小精灵在我的眼里却成了报春的使者,因为“春江水暖鸭先知”嘛……还有位住校生在星期天洗衣服时,竟然联想到宋人洪迈《容斋随笔》中那首“一点轻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纵饶洗遍千江水,怎似当初不污时”的《油污衣》短诗,他琢磨良久,顿觉似醍醐灌顶、甘露洒心,于是动笔写出了自警、自励的读后感。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诗教的不断深入,很多同学已能自然贴切地引用古诗词来交流思想、互相勉励。他们把“咬定青山不放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赠给学习有困难的学友;他们用“泾流石险人竞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险处,时时闻说有沉沦”的诗篇,劝戒盲目骄傲的同窗;“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春雷第一声”,给出征高考的学兄学姐送上这样的诗句,会使人获得无穷力量;“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向金榜题名的同学推荐这样的诗句,将使人头脑清醒万分;“大器先须小折磨”、“明年春色倍还人”,为落第复读的校友献上这些诗句,能使人信心倍增去拼搏……由此而论,所谓“诗意地栖居”就显然不仅仅指生活中自然环境的诗意清新,而且还应该包括生活中人际交往时流淌着的浓郁诗情。而检验一个学校甚至一个社会的人文底蕴是否深厚,“诗意地栖居”显然就是一块试金石!“腹有诗书气自华”,故欲想要“诗意地栖居”,试问,如不注重诗教,岂能成乎?
  “诗言志,歌咏言。”在当今时代,要滋养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逐步提高其人文素养,使之多一点唐风汉韵, “温柔敦厚而不愚”,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语文学科的具体实际,不断探索诗教的新路子新方法,从而真正做到与“诗”俱进重诗教。当然,诗教也应该包括学习、研究现代诗歌的精品。因为,现代诗歌(指新诗和现代人写的旧体诗等)乃是古典诗歌发展的“现代版”,其文脉是相通的。不过限于篇幅,这里也就不再展开了。
  王绍平,江苏油田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