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2期

王安忆小说中的孤独情怀

作者:陈 瑶




  成长是人类自身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从人类本身来说,这种成长包括身体和心灵两部分,肉体上的发育只是成长的一个部分,心灵上的成长是对外部世界的逐步认识及自我意识的觉醒建构,并使人性成长完整起来。王安忆十分关注人类心灵的成长,她小说中的主人公们都在不断的探索着,挣扎着,寻求心灵的平静,成长的过程中夹杂着痛苦、挣扎、不安、惶恐,千回百转又复杂曲折,尤其出色地描绘出了成长中的孤独,以及试图走出孤独的努力的无奈。
  孤独是个体生命的体验。王安忆小说中的孤独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俯瞰渺小众生的孤独,也不是先知先觉者“叫喊于生人中无人应答”的孤独,而是芸芸众生中平凡普通的个体生命面对自己成长时的焦虑和追求生命意义的孤独,他们在自己的平凡生活中,能够经历孤独的自我成长并承担起自己的人生与存在,寻求一种心灵的宁静。《桃之夭夭》中的郁晓秋的成长便是浸润在这种孤独中。
  这种孤独首先来自家庭的冷漠,她似乎从来都没有感受过亲情的温暖。母亲生育了她却在心灵上抛弃了她,哥哥姐姐更是形同路人。在她成长的家庭中,没有人理解她的思想,没有人关心她的需要。于是她把希望寄托在她身边的社会,努力地想赢得人们的注意和关怀,试图与他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来弥补亲情的失落。然而她出色的才能和过人的美貌,以及暧昧的身世使她一直都被友情拒之门外,孤独地游离在友情的边缘。甚至爱情也显得那么孤独无助。同情使他们走到了一起,虽然曾经在下乡劳动最困苦的日子中相濡以沫,可是回城后当他们面对世俗的观念和现实的困难时,爱情最终也离她而去。亲情、友情、爱情,仿佛都与她擦肩而过,只剩下郁晓秋一个人孤独的身影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前行。郁晓秋就这样生活在一个情感的沙漠里,她一个人孤独地在这片沙漠里挣扎,却充满了一份对生命的期待,一种对温暖的渴求。
  王安忆是以一种孤独的心态进行文学艺术的探索。她的孤独意识是和忧患意识相结合的,徐复观曾经指出“忧患意识是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是精神上开始有了人的自觉的表现”。孤独意识往往是由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发,“中国文人的孤独感更多的是发自对人生的感触,虽也有对社会的不满和反抗,但同时总滞留了时明时暗的对功利性的追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全面展开,消费文化风起云涌,价值观念多元并存,人们逐渐的放逐理想,拥抱世俗,淳朴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开始发生着变化。整个社会的思想精神处于一种孤独、混乱的状态。王安忆敏锐的感触到了现代人与生存环境的不协调,以及情感方面的孤独和内心挣扎的痛苦,并且由最初的关注个体生存升华为对人类普遍生存状态的关注,将个人的孤独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孤独。在她看来其实整个的人类都是孤独的,都处在一种孤独的情景中,而她的作品将为这些孤独的人们提供联系,告诉人们,他们并不是孤独的,整个人类就在他们身后。以此来达到帮人们战胜孤独,超越孤独的目的。她对此做了深刻的探讨,人究竟要怎样才能战胜这种孤独,实现孤独的超越?弗洛姆认为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同他人建立起一种融洽的爱的关系”,培育自己“爱”的能力。王安忆也曾试图与他人建立联系来消除孤独,或者通过怀念、想象甚至爱情的方式来缓解孤独,结果是陷入了更深的孤独。但这并不意味着绝望。《桃之夭夭》中的郁晓秋虽然遭受到了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孤独,可是她并没有绝望,她的人生选择是择善,用自己的一颗善良心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孤独,用善良撑起了自己的一片天空,因而她是恋人困苦岁月的精神慰藉,失母的小外甥的母亲,姐夫一家人的依靠,也终于获得了幸福。“她似乎天生信赖人生,其实不是无端,她是择善,就不信会有太恶。这股乐天劲使她的混沌变的光明,而不是晦暗。”从而实现了人生的升华。孤独是存在的,可是只要我们能正视孤独,坦然面对,将它作为完善生存缺陷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面对孤独时所作的最好的选择。这也许就是王安忆所要向我们诠释的吧!
  陈瑶,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