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1期
刘以鬯小说的电影创作手法运用
作者:常传波 胡 勇
下面,本文就刘以鬯小说当中的电影镜头技巧、电影转场技巧来进行分析。
一、电影镜头技巧的运用
镜头是组成电影的基本单位,一个镜头相当于文章的一个词,几个镜头编辑而成的镜头组就形成了一个“句子”,而多个镜头组连在一起就成为一部电影。按照不同的标准,镜头可分为多种类型,每一种镜头都有其不同的作用。刘以鬯在小说中融入不同镜头的特点,使其小说的某些片段变成了电影化的片段。
1、移动镜头的运用
移动镜头指的是摄像机沿着水平方向作左右横移或作垂直方向的上下移动拍摄而成的镜头。这类镜头最常用来表现人物逛街或参观展览所看到的景物。在《对倒》的第八章中,有一段主人公亚杏逛街的描写:
照相馆隔壁是玩具店。玩具店隔壁是眼镜店。眼镜店隔壁是金铺。金铺隔壁是酒楼。酒楼隔壁是士多。士多隔壁是新潮服装店……当她走出那家新潮服装店时,心里有一种莫名其妙地感觉……新潮服装店隔壁是石油气公司。石油气公司隔壁是金铺。金铺隔壁是金铺。金铺隔壁仍是金铺。
这一段是主人公亚杏逛街时所看到的情景,刘采用了移动镜头拍摄的方法,把亚杏看到的一切按水平左右移动的方向毫不遗漏的记录出来,包括:每一间商铺的经营范围、商铺的排列顺序、商铺种类的多少等等,整个片段仿佛由一部摄像机尾随亚杏拍摄而成。通过移动镜头,刘以鬯客观地反映了香港70年代商业开始繁荣的情景:市面商铺林立,经营范围涉及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众多行业中,金铺营利最多,因此,当时就出现了香港人所说的“金铺多过米铺”的情况。利用移动镜头手法再现当时香港的街景,既客观又详尽,令小说的描述如电影一般逼真可视。这种处理也刺激了读者的想象力,给读者一种亲身体会香港风情的感觉,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镜头”一直随亚杏的目光移动,快速转换拍摄主体,不同商铺的不断出场与退场使读者阅读时如同在看一幅幅电影画面在转换,小说因而具有了电影的运动性,小说的片段变成了电影化的片段。
2、镜头交替手法的运用
电影镜头根据视觉距离的不同,可分为不同景别的镜头: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刘以鬯利用不同景别镜头的交替,创作了一篇非常耐人寻味的小说《吵架》。《吵架》是一篇没有人物的小说,刘以鬯在当中充当的不是叙事者的角色,而更像一位摄影师。以小说的开篇为例:
墙上有三枚钉,一枚钉上挂着一个泥制的脸谱。那是闭上眼睛而脸孔擦得通红的关羽……天花板上的吊灯,车轮形,轮上装着五盏小灯,两盏已破。茶几上有一只破碎的玻璃杯……落地灯倒在沙发上。灯的式样很古老,……杯柜上面的那只花瓶已破碎……阳光从窗外射入,照在地板上、竹蓝旁边是一本八月十八日出版的《时代杂志》……撕碎的报纸堆中有一件衬衫,一件剪得稀烂的衬衫。这件稀烂的衣领有唇膏印。餐桌上有一个没有玻璃的照相架。照相架里的照片已被取出。那是一张十二寸的双人照,撕成两边……
在小说的开篇,刘以鬯就像拍电影一样,用不同的镜头交代吵架后房间里的情形。作者用中景镜头从上到下拍摄,从墙上的到天花板上的到茶几上的到杯柜上的,在中景拍摄的同时,作者还适当地用近景表现细节,如写到了“天花板上的电灯,车轮形,轮上装着五盏小灯”,表现了吊灯的精致华美;除此外,刘以鬯还故意用特写镜头去放大一些重要的线索:这件稀烂的衣领有唇膏印,“那是一张十二寸的双人照,撕成两边”,特写镜头巧妙点破了男女主人的相互关系,吵架的缘由和现状。
用中景镜头写概貌,再用近景镜头写细节,还用特写镜头交代重要线索,最后定格在一张撕碎的照片上。可以看出,刘在开篇就把镜头交替运用的技巧融入到小说中。传统的创作手法会用词语来概括房间的混乱之景,但刘以鬯却打破传统,利用电影镜头交替,依次地极其详尽描绘房间的情景,包括:房间不同方位的摆设、家具的形状、装饰品的款式、物品的损坏程度等等。刘以鬯把一切都交给了镜头,通过中景、近景、特写的交替,把眼睛所看到的都拍了下来,完全用摄像师所看到的情况来说话,读者甚至可以依照作者的描述来还原房间的场景,如置身于吵架的现场。运用了镜头交替技巧描写故事场面,可以使小说的描述获得视像性和逼真性的电影效果,使小说变成可视的电影画面。
二、电影转场技巧的运用
转场技巧是电影中一个镜头与另一个镜头组接的过度方式。转场技巧在刘氏小说中主要体现在《链》的章与章之间的过渡。
1、利用人物动作组接
利用任务动作来组接镜头是电影常用的一种组接方式。例如:要表示小孩子长大成人,可以只用两个镜头组接。第一个是推镜头,一个小孩正在走路,然后慢慢由全景推至小孩走动的脚;第二个镜头是拉镜头,从走动的脚拉出一个成人正在走路,这样就表示多年一过,镜头当中的小孩已经长大了。在《链》这篇小说中,刘就多次运用这种过度方式,如:第一与第二章的过渡。第一章的结尾写到“渡轮靠岸,陈可期起座,走出跳板时,被人踩了一脚。那只擦得亮晶晶的皮鞋,变成破碎的镜子。偏过脸去一看,原来是一个穿着彩色迷你裙的年轻女人。这个女人姓朱,有个很长的外国名字:姬莉丝汀娜。
姬莉丝汀娜是第二章当中的人物,作者巧妙地利用陈可期被踩后:偏过脸去一看。这个动作带出了新人物,第一章顺利过渡到第二章。陈可期的眼睛就像一部摄像机,在看完自己被踩的皮鞋后,就偏过脸去一看那个年轻女子,读者就透过这对眼睛看到了姬莉丝汀娜。生活当中被人不小心踩着的事常有,而人们被踩后的动作反应就和陈可期一样,会抬头或转头去获许自己的人是谁,因此,利用陈可期转头的动作来转场,使得姬莉丝汀娜在没有故事情节的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出场,小说的过渡显得十分流畅自然。
2、利用人物出入画面组接
利用人物出入画面是指人物从甲地到乙地的中间过程,可采用人物走出甲地,然后再走进乙地的组接方法。在《链》中,刘采用了这种方法作为章与章之间的衔接手段。比如:第二章的结束是“在连卡佛门口,有个胡须刮得很干净的男人跟她打招呼。这个男人叫做欧阳展明。”而紧接着第三章的开头就写到“欧阳展明”大踏步走进写字楼,板着扑克脸,两只眼睛像一对探照灯,扫来扫去。“这两个镜头一组接,镜头自然地离开了而跟随着欧阳展明来到写字楼,而欧阳展明由连卡佛门口回到了公司写字楼,中间的过程就被省略了。利用欧阳展明出入连卡佛门口及公司写字楼,小说的人物换成了欧阳展明,地点则由连卡佛门口变成了公司写字楼,小说的人物和地点都自然交替,第二章就顺利地过渡到第三章。这种章节过渡方式充分体现了电影的时空转换灵活的特点,让读者产生看电影时的时空跳跃观感,令刘氏小说的章节过渡具有电影特征,显得别具一格。
3、利用因果关系组接
利用因果关系组接是一种利用观众的心理因素来连接镜头的方法。观众总希望看到由某些原因引发出来的结果,如:拿起相机拍照,下一个镜头就是被拍照的事物;举起手枪瞄准,下一个镜头就是手枪所瞄准的靶子。在《链》中,这种转场方法也被刘以鬯运用得十分出色。例如:第五章的结尾“他”在金宝与纱厂老板陶爱南打招呼;第六章开头则写到“陶爱南虽然露出了笑脸,但完全记不起这个跟他打招呼的人姓甚名谁。刘以鬯就像一个导演,在拍完他对陶爱南做出招手的手势后,接着镜头一摇就去拍陶爱南的反应:也露出了笑脸。这种过渡就利用了因果关系组接方式。
拍摄电影时,一个人物向新人物打完招呼后,导演就会根据观众要了解新人物的心理,用镜头着重表现新人物的表情或者动作,新人物借此进入画面,完成组接过渡。刘正是吸收了该电影手法,写到陶爱南也露出了笑脸。
综上所述,刘以鬯小说当中的章节过渡、结构思维、叙述方法、人物刻画等都融入了电影创作手法。可见,用电影拍摄的手法和思维来构思小说是刘以鬯对小说创作的又一实验。这一实验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这一实验给小说注入了新的活力。用电影手法创作小说,使的小说如一幕幕电影画面,变得可视性、逼真性、运动性,给人全新的感觉。
其次,这一实验帮助探索出小说创作的新路径,证实了小说技巧的吸收与转换的多种可能性,进一步改变了陈旧的小说观,对海内外的同行都有启发作用,对后来者继续创新也起了一种鼓励作用,推动了香港文坛的发展。
最后,这一实验不仅对文坛产生影响,反过来了也影响了影视界,许多看了刘氏小说的导演都从中受到启发,如,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就曾特别申明:电影《花样年华》的创作灵感来自与先生的作品《对倒》。
常传波,湖北荆门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教师;胡勇,广东珠海市金鼎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