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1期

语文教学程序浅论

作者:王 飞




  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离不开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与学的设计和实施,离不开教与学的预先准备和事后调整。语文教学本身就应该是科学合理的严谨流程,笔者围绕语文教学的程序,做一番尝试性地探索,不当处敬请同仁专家指正。
  
  一、语文教学为什么要遵循程序
  
  首先从教学内容看,语文课施教的教材是编者合乎目的程序的单元设计和单篇筛选。从意义的相近到技法的相似,从思维方式的接近到语言形式的共通,从文体相通到风格互补,从创作意图的差异到内容呈现的差别,编者无不进行煞费苦心地编排设计。进而在内容上保持了教与学的连贯和延续,形成了教学内容上的相互连接和彼此补充。
  例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就巧妙地以“品味、感悟、欣赏”为枢纽,将鲁迅的小说《故乡》、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老舍的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叶圣陶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融为完整的单元整体。从写法上说,编者意在突出对比手法,《故乡》突出了环境、形象、心理的前后不同,《我的叔叔于勒》突出了人情关系的前后不同,《在烈日和暴雨下》突出了恶劣环境两极的前后不同,《多收了三五斗》突出了人物心情的前后不同。从主旨上说,编者意在突出人物遭遇的困境,《故乡》突出了农民的经济困境和精神困境,《我的叔叔于勒》突出了流浪汉面临的人情困境和生活困境,《在烈日和暴雨下》突出了人力车夫的环境困境,《多收了三五斗》突出了农民的地位困境和心理困境。
  所以,在语文教学的操作设计应当体现编者按单元设计意图和单篇筛选意图,将二者巧妙连接起来,将单元课文的内在关系巧妙利用起来,将单篇课文的写法侧重和内涵侧重巧妙突出揭示出来。
  其次从教学目标看,语文课的施教宗旨是既全面而又有重点地稳步推进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能力。无论是单元教学,还是单篇教学,都不应该处于简单的平面状态,都不应该不分重点主次地实施教学,都不应该平均用力、分散精力地处理教材的施教内容。
  例如施教《故乡》时,可以从时间段上分解为“过去的故乡——现在的故乡——未来的故乡”三个时间段,可以从故事情节上分解为“归故乡——见故乡——忆故乡——探故乡——别故乡”五个叙事历程,可以从小说主旨上领悟分解为“对过去的追忆——对现在的诅咒——对未来的祝福”三重内涵,可以从小说的写作技法上设计为“环境对比——形象对比——心理感受对比”三种技巧显现,可以从小说的语言功用上区分为“观察描述的语言——联想追忆的语言——交际人情的语言——意味深刻的语言”四种类别。只有将上述内容不断穿插、联系和形成辐射,才有可能既全面处理了教材自身的联系与统一,又有重点地突出了教材各自的审美区域和审美焦点。
  又例如施教上述单元时,可以从环境对比、人物形象对比、心理感受对比中洞见鲁迅的《故乡》展示的“寻路意图和苦闷缠绕”,可以从人情对比中发掘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刻意描述的“人情势利和极度冷漠”,可以从环境描述的反差对比中揭示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极力渲染的“生存条件的恶劣和生命边缘的挣扎”,可以从人物相互矛盾、激烈对抗的话语交流中洞察到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深情揭示的“卑弱地位形成的无奈心理”。
  之所以如此施教,既要考虑到将单元的复杂美妙处一网打尽不留死角,又要考虑到单篇教学中有所侧重而避免重复。这样就切实完成编者在设计该单元时所倡导的对小说的“品味、感悟和欣赏”,这样就切实实现对小说的不同层次和不同层面整体把握和细致品味。
  
  二、语文教学应当遵循什么样的程序
  
  语文教学的起始点应当是感知理解课文,从感知理解中发现语言的突破口和空白点,进而发现思维的困感处,从而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流程。例如钱梦龙在《我和语文导读法》一书中是如此设计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的教学:预读课文并写出自读笔记,品评自读笔记并认读课文字词,研究课文语言并推断课文的文体,解读课文的题目并发现暗藏的小事不小和以小见大,品评小事作用并突出对我的人生转折之大,赞扬人力车夫的精神高尚并揭示做人的正常人格……钱梦龙先生起点聚焦于课文题目,着眼点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和语感能力,突破点定位于挖掘小事背后隐藏的深远意义,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地吸引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感知理解、体验感悟。可以这么说,没有学生的自读感知,就不会有学生的心灵发现;没有教师的有效导引,就不会有教学效果的有效生成;没有教学的精心打磨品味语言,就不会有语感能力的自觉养成。
  语言教学的展开关键点应当是有效解读和有效点拨的有机融合。语文教学的预期理想是刺激学生思维的兴趣并推动学生认知能力的养成,进而帮助学生找到富有创意的解读感悟的结论。语文教学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的自我理解和教师的启发理解的合力推动。语文教学的实施条件就是学生的自觉配合和教师的主动推动而形成的和谐共生。
  例如钱梦龙在语文教学中不忘记引领学生自己去寻找课文的思路、去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去识别课文的文眼、去点燃学生思维深处的智慧之光。这种做法有“过程比结果更重要”[1]的理念的支持,这种做法意图“破一破教学设计的思维定势”[2],这种创意会产生“发现的乐趣”[3],这种程序会形成“因势利导”[4]的合理推动,这种效果是产生“教学艺术的灵感之源”[5],这种方法来自于钱梦龙对“导游的启示”[6]。
  语文教学的深化闪光点应当是品读赏美和价值判断的相互补充。从教学实际说,推动学生理解深化的应当是品读。品读要品出课文究竟美在哪里和为什么这么美,甚至推测有没有产生出美的其它途径。从教学效果说,提升学生品读的质量与品质的是赏美,是努力寻找到鉴别美、比较美和评价美的价值尺度和操作办法。只有立足于品读的赏美,才是可靠的合乎逻辑的;也只有依赖于赏美而产生的价值判断,才是科学的,接近真理的。
  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总是善于抓住关键词句和某些段落来引导学生进行前后不同的对比[7]。例如于漪在执教《孔乙己》时,引领学生品味细嚼孔乙己买酒时前后不同的付钱动作,从先“摸”后“排”的前后不同的对比中,发现小说的用词之美刻画人物性格的变化之美,洞见小说抒写的孔乙己精神惨象的凄凉之美,挖掘出小说主旨的深刻之美。
  语文教育专家宁鸿斌总是善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进而增进他们对课文的深刻理解[8]。例如宁鸿斌在执教《变色龙》时,围绕小说结局出现的广场众人对赫留希金的哈哈大笑,产生了创意的连串发问:“这群人笑什么?为什么笑?笑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学生的答案有的指向批判警官的反复无常,有的指向批判赫留希金贪财好利、事与愿违,有的指向批判“穷人不如富家的狗”的不公现实,有的指向批判权利阶层形成“一人得势,鸡犬升天。”如此等等,将品美、赏美、鉴美、评美巧妙地复活在学生的创意思维之中。
  语文教育专家赵谦翔善于将文学精品课打造为“回归到审美”。他有意回避了语文课的政治说教,有意让学生深思、回味、领悟文学作品寄寓的人生哲理,有意强化学生的潜心感悟的习惯与能力。从而让学生真正获得了审美愉悦与审美灵感,真正实现了具有个性的审美创造。
  总之,语文教学要不断地思索教学程序的产生原因、运作方向和操作办法,要不断地自觉遵守教学程序并完善教学程序,要不断地开创教学程序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2][3][4][5][6]:钱梦龙《我和语文导读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于漪《语文教学要讲究综合效应》,《新中国语文教育大典》274页,语文出版社,1999.9。
  [8]宁鸿彬《寓思维训练于读写听说训练之中》,《新中国语文教育大典》1180页,语文出版社1999.9。
  王飞,男,河南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