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0期
审美教育里的三个话题
作者:夏建军
一、美的性质和特征
从美的性质和特征上讲,美是具体可感的形象,美是能愉悦身心的形象,美是反映人的智慧和力量的形象。
自然界中青山绿水,百花争艳的美,是通过它们各自的形象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中的美,如文明的举止、漂亮的服饰、高尚的思想等,也要体现在具体的行动、方式和结果之中。艺术美更是富于形象性,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等,只有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才能使人感到美的意境。
美是能使人愉悦身心的形象。并不是一切形象都是美的,丑的形象只会使人厌恶。只有那些能给人带来愉悦感的形象,才是美的。当人们感受到美的景色、美的事物、美的境界之后,心里总会洋溢着一种难心描绘的喜悦心情,这就是美给人带来的愉悦感。
美的形象反映着人们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能引起人的愉悦感。人们之所以赞美雄伟壮观的三峡大坝、高耸入云的上海东方明珠塔、精美绝伦的各种工艺品,就是因为这些事物反映了人们的创造,凝结着人们的智慧和力量。因此,劳动的创造也是美的创造,人们在劳动中创造了美,美是反映人的智慧和力量,能够愉悦身心的形象。
二、美感与快感
美感是人在审美中对客观存在的美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体验、认识和评价。人们在欣赏自然风光、建筑装饰,阅读小说、诗歌,观看戏剧、电影时,常常引起种种的联想、想象,不自主地产生一种惬意、喜悦、同情、爱慕的心情,乃至沉醉其中,流连忘返,这就是获得了美感。而快感是一种简单的、动物性的生理反映,是感觉器官的舒适感。如饥饿后的饱餐、大热天走入阴凉的地方。美感是以生理的快感为基础,是感官、想象、情感、理智、意志等全身心共同活动的结果,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生理活动。
美感的对象和源泉是客观存在的美,包括创造的美。当人在实践中接触到美的事物时,首先对事物外在在形状、声音、色彩等等产生一种感觉,形成心理上的初步美感。随着这种审美实践的发展,眼前的美的事物常常唤起人们对以往生活经验、审美经验的回忆,产生了种种联想,或因眼前事物在时间、空间、形、声、色或性质上与回忆到的事物相似,于是产生接近联想和类比联想。这时,人们已经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使美感逐步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如果眼前的事物又触发人们种种的想象,浮想联翩,创造出超越眼前美的事物的新的形象来,那么美感就又进一步加深了。如果人将自己的感情寓于眼前美的事物之中,达到情景之融,主观与客观融合一致,产生喜悦、同情、爱慕之情,心灵受到震憾;或形成短促、强烈而带有爆发性的激情;或形成持续、强烈而较稳定的热情,那么这时美感达到了高潮。
美感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个人间有着一定的差异。如唐代以身材丰满、肥腴富太为美,而北魏则以身体瘦削、筋骨清相为美。再如纹身,有的民族、有些人会感到美,但在另一些民族、个人中就不一定感到美,甚至会感到丑陋可怕。
三、如何开展审美教育
开展审美的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净化人们的心灵,推动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发展美,克服丑、战胜丑,使生活更美。
审美教育包括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审美形态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对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及认识的能力。美感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健康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美感教育为中心是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使人具有健康的内在情感。
夏建军,江苏徐州市铜山县文体育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