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0期
唐代送别诗中的常用意象
作者:廖伦建
一、“告别地点”作意象,难舍难分见真情。
如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劳劳亭,三国时吴建造,故址在今南京市南。)韦应物《送王校书》中:“送君江浦已惆怅,更上西楼看远帆。”许浑《谢亭送别》中:“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西楼,即谢亭。南齐诗人谢胱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长亭”和“南浦”成为送别地点的代表意象。长亭成为陆路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在唐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李白《菩萨蛮》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南浦,则在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成为常见的意象。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二、“送别礼物”作意象,千里鸿毛价无量。
“酒”是饯行中最常见的礼物。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离别时的千言万语,丰富复杂的感情都由这一句简单的劝酒词表现出来。这首诗唐人已把它谱成歌唱,后人称为“阳关三叠”或“渭城曲”,几乎成了送别的代名词。
唱离别的歌曲相送是特别的礼物。如韦庄《江上别李秀才》中:“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又如李白《赠汪伦》中:“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诗中写,诗人乘舟待发之时,一群村民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让李白十分感动。
折杨柳相送则另有深意。张九龄《折杨柳》中:“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诗意是,一枝杨柳并不足贵,但它代表着故园的春色,值得珍惜。这是一位女子为情人送行的诗,诗句含蓄地表示了女子的青春也如故园春色一样不能久驻,盼望行者早日归来,莫辜负了春光。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又谐音,所以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难舍难分之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作为怨别、怀远的常用意象。
三、“交通工具”作意象,山高水远情更长。
写江南送客的交通工具多为舟船。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送别》中有:“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两首诗中的意境相似,被送行者的船只已经在水天相接的尽头消失,但诗人仍极目远眺,唯见长江向天际流去。
车马也是远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所以也常被作为送别诗中的意象运用。值得一提的是,写车马作为远行工具,却又常常只写马蹄或马行的足迹,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如: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中:“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诗中说,满江的春色不肯把远行的客人留下,葱绿的青草伴随着马蹄送客远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人去路空,蹄印徒留,送行者怅然若失地站在雪地里,望着雪上的马蹄印出神。十分耐人寻味。
四、“多情眼泪”作意象,不流也难流也难。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高适《别韦参军》中:“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陆龟蒙《别离》中:“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此三处眼泪这一意象的作用相同,都主张离别时要立豪情、鼓壮志,不伤感、不流泪,要勇敢地去建功立业,做出一番成就。
韦庄《江上别李秀才》中:“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你看,诗人边歌边哭,声泪俱下,让歌声与泪水帮助抒发感情,谁能说这样的送别眼泪不能流、不该流呢?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这里,思念之泪不仅要流,而且是如点燃的蜡烛一样,流而不断,倾洒而干。杜牧《赠别二首》中:“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流泪到天明。”诗中说连蜡烛也为惜别而多情,它替人洒泪,从傍晚一直哭到天明。那么人呢,他能不为亲朋的离别而倾洒深情的眼泪吗?
廖伦建,湖北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