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9期

生命意识教育的深层研究

作者:郭绍玲




  随着改革开放地进一步深入,人们的教育观念悄然发生了变化。社会更多地在教育过程中孤立地追求教育的认知性,而忽视了人的内在主体性,这一后果直接导致了教育中生命意识维度的缺失,与教育的本质目的相背离,最终演化为一种纯粹而简单的“牺牲”教育。面向生活,体悟生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则成为人们走向生命意识教育的途径。笔者将从如下方面来解读生命化教育。
  一、诗意化的教育。早些年,有人提出将“生命融于教育,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生命因此而灿烂”。这叫人想起海德格尔的一句话“人是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的”,他道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首先,诗意的教育是自由的教育。自由是人的本性,而追求自由的前提是人成为一种独立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是自由的品质。在教育过程中则表现为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但目前的教育往往忽视这一点,要求学生统一服从学校的规范和秩序,把主体性教育科学化、知识化,让学生成为一切规范的摹仿者,根本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最终成为学生的负担,阻碍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诗意化的教育是幸福的教育,幸福的教育并不只停留在感性快乐基础之上的娱乐。幸福的教育来自于生命的超越性和对可能生活的追求,教育必须体现为为了人的幸福生活,并把幸福作为“为人”教育的终极目的。马卡连柯曾说过:“我们的教育并不仅仅在于培养能具有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受教育的人变成一种幸福的人,让每个人从自己手中培养出来的人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诗意的教育是精神相遇的教育。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的相互契合,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使他们的精神被深深卷入和吸引到对话之中。诗意的教育是心灵的沟通和敞亮,它触及生命,充盈精神,建构人生,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生存,是我们生活的期待。
  二、实践化的教育。叶澜教授指出教育学不仅仅是“生命”的学问,而是以生命实践为目的的学问。生命的本质在于运动,生命只能在活动中成长。生命的延续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而是通过活生生的人的存在,通过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情感体现出来。在这种运行中,生命的活力得以展现,生命个体得以快乐,这种生命展现的活动便是人的自觉的生命实践。人的生命智慧的发展离不开活动,生命自由的伸展在自由活动中才能实现。有的专家甚至把活动的重要性提高到“做中学”的高度,提出学习必须在“做”中进行。在当代教育过程中,有的学校不允许学生参加春游和社会实践活动,甚至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增加学生的负担,这些都将影响生命教育的进程。生命实践活动施行的前提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把生命化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去,使学校成为一种文化的生活。学校的生活应该是一种开放的生活,学生应该是学校生活的主人,学校是学生生命的乐园。福柯曾把学校“比喻成监狱”,使学生孤立地被囚于学校之中,这种缺乏人性化的教育,不仅使学生丧失了生命的活力,还剥夺了学生的“幸福”,使学生成为一种孤立地存在,生命与实践也就严重分离了。
  三、生命意识的教育。要真正实现生命意识教育,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生命型的教师。视教育事业为自己的生命,因此教师的角色也必须跳出和超越传统的知识传递角色,从过去对“知识”“教材”的关注转变为对“学生”“生命”的关注,从局限于灌输知识到着眼于培养人、教育人的转变。其作用不仅在于教书,更在于育人,在于创造精神生命。
  教师应该视教书为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自我主体,唤醒自我生命意识,成为“自我构建,自我选择,自我发展”的自主成长型教师。爱是唤醒生命化教育的关键,是教育的根本要求,能使教师的人生充满快乐,也能使学生获得一种生命关怀,能体现“爱”是生命教育真正存在的一种境界。我们需要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教学充满智慧和艺术,让教育充满灵性和创造,教师应该创造个性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个性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把每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
  
  郭绍玲,湖北建始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