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9期

科学地指导语文课外阅读

作者:章卢明




  课程标准在语文方面特别强调积累,要求第四学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语文老师要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单凭课堂教学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真正爱上课外阅读。
  那么,怎样使学生对课外阅读由“要说爱你不容易”变成“叫我如何不爱你”呢?
  首先,确定明确的目标。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极其广泛庞杂,要使其广而不散,杂而不乱,明确阅读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的各种要素发展的一个共同要求,就是加强相应活动的“有意性”,即在活动中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有完成目的任务的愿望和要求,人的思维的每一步骤都受思考者的目标制约。为避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和教师指导的随意性,语文教师在每学期初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也要指导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提出明确的课外阅读目标,早做准备,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活动。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告诉我们,明确的课外阅读要求一旦能被学生接收,就可以在他的大脑皮层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处于高度积极的活动状态。这样,极容易形成神经的暂时联系,迅速地接受信息,产生智慧。所以,语文教师务必要制定出明确的学生力所能及的课外阅读目标。
  其次,进行具体的指导。为使课外阅读计划不落空,目标能实现,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给予具体指导。
  ①示范性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效率低,除了认识上的原因以外,主要是读不得法。因此,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安排几节阅读指导课。这样的课可以讲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也可以结合具体篇章,指导学生去分析作品的谋篇布局,品味作品的思想情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对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并使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通过教师的现身说法,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
  ②定向性指导。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能强求一致,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加以指导。语文水平较低的,指导他们多读短篇;语文水平较高的,指导他们阅读长篇。爱好古典文学的,指导他们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代名著;爱好科学的,指导他们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以及有关科学类书籍。在指导中注意扬长避短,力求指导与学生的“天性”一致,这样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③梯度性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一些带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适当的梯度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教师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上,都要用一些有一定分量的问题去“刁难”学生,给他们一定的压力,让他们去动脑筋。这个“刁难”的过程就是增加信息量、开发智力的过程,学生每搞懂一个问题,智力水平就提高一步。
  ④结合性指导。语文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要紧密结合讲读教材,向学生介绍、推荐有关课外作品和文章。这种指导方法,一方面可以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讲读课中学到的读书方法,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具体运用。
  再次,组织及时的反馈。语文课外阅读也是一个可以调控的反馈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将信息输送出去,又把信息的作用、结果反送回来,并进行分析、评价、调节,然后把信息再输送出去的过程。通过调控不断纠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出现的偏离和失误,使师生双方保持知识信息的畅通,达到课外阅读的动态平衡,在单位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有效的信息量,实现课外阅读的最优化。
  
  章卢明,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