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8期
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作者:苏秀芳
中学语文课本,有丰富的思想,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在那些文质兼优的篇目中,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亲人的爱,对大自然真挚的感情,这些对学生有极大的感染力。
一、塑造形象,爱国爱民。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他们享受着宁静幸福的生活,面对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他们仍嬉笑打闹,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淡薄了。新课标就抓住了学生这一情感缺陷,在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了爱国主义教育文章,《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芦花荡》、《蜡烛》等。在这些文章里,既有对法西斯惨无人寰地罪行的控诉,又有世界人民面对法西斯枪口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既有芦花荡中“老头子”抗敌的机智勇敢,又有百万大军冲破敌阵的势如破竹。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时,情绪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时而义愤填膺,时而情绪激昂。老师适时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组织学生阅读名人烈士故事书。还利用多媒体,将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气势磅礴;南京大屠杀中国30万同胞惨死于日军屠刀之下,惨不忍睹……通过这些,使同学们明白:为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幸福,有无数先烈在战争中血洒疆场。在和平普照下的我们要记住过去,记住那些烈士,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消除隔膜,感受亲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为抚育子女成人,可谓呕心沥血。而学生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教学中,将亲情教育融入教学中去,运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充分拨动学生的亲情之弦,使其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而激动不已,并对比自己的生活,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形成对家庭关系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受到强烈的感染,并在日常生活体验中加深理解,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朱自清的《背影》,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先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你的生活中,你从哪里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呢?”刚开始,同学们面面相觑,既而议论纷纷,有的说:“父母每天辛勤的工作,供我们上学。”有的说:“我生病了,父母守在我的床前,寸步不离,给我买来好多营养品。”我没有对他们的答案做出评判,而是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朱自清是个大作家,我们看一看,他是从哪里感受到父亲的爱的?和我们的是否相同?”
通过朗读,同学们做出感同身受地回答。
此时,同学们的情绪也非常激动,纷纷把自己生活当中的细微感受讲出来。我再一次问道:“以前你们是怎样看待父母的这份爱的?”顿时,同学们的脸上露出内疚的神情,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以前总觉得父母特别烦,对我们管束太严,与父母形成抵触情绪,很少与他们沟通,总认为他们不理解我们。现在我明白了,这都是父母对我们的关心和爱,实际上是我们不理解父母。”
三、感受自然,陶冶情操。在中学课文中,反映自然美的作品,占有一定的数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不仅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展示了白雪茫茫,晴日映照时的分外妖娆的北国风光,发出了“江山如此多娇”的感叹,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大好河山地赞美之情,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设更加强盛的新中国而奋斗。因此,教师在讲解这些课文时,除了要引导学生感受、欣赏自然美外,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作者崇高的审美理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自然而然地培养他们爱自己的民族以及祖国的一草一木。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理健康教育。
苏秀芳,教师,现居河北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