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8期
激活情感因素培养写作兴趣
作者:沈红梅
一、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提高他们认识生活的能力。
指导学生“写什么”,其实就是把作文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也就是指导学生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从生活中提取写作的材料,捕捉切身的感受,进而提高其思想认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提取和捕捉呢?首先必须教会学生观察和分析,这是基础。
目前,学生视作文为畏途,其主要原因是材料不足,无东西可写,以至拿起笔来无从下手。是学生不了解生活,不关心生活吗?不是,是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较差,不善于通过表面现象去认识和捕捉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因此,对身边的许多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由此可见,教会学生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观察,是知觉的一种形态,是有目的地去认识某一对象的知觉过程。观察的方法很多,有全面观察、比较观察、联想观察等。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指导学生,其目的都是要学生特别留心自己身边的人、事、物,而且尽力从这些平凡而又普通的生活现象中捕捉最本质的东西。做到写作时心中有“物”,以纠正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的毛病。
二、作文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创造条件激活学生的情感因素。
学生所以怕作文,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的生活单一、枯燥,较少机会接触社会,自认为没有可写的东西。其实,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否则哪来的“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所以在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题材可写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或误会与矛盾,对存在于同学中的某些现象的分析与看法,进而写自己与老师家人之间的关心、支持或误会,再写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帮助或矛盾。题材不断扩展,笔触从学校家庭延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作文的源头问题。让学生走出无话可说,无题材可写的误区,并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社会的能力,从而培养写作兴趣。
三、重视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现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少、慢、差、费的现象,这同“改”的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不甚得法,有很大的关系。作文教学往往成了这么一个过程:“写——交——批——退——扔。”这样,即使做得再多,也很难有所长进。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很大程度上要在“改”字上做文章。要从教师批改逐步过渡到指导学生自改。
教师的批改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如果对学生的作文批改得很精当,又能引导学生仔细钻研教师的批改,那就事半功倍,甚至使学生受益。每次作文应该有计划地精批细改几篇。凡是精批细改的,就要充分发挥它对指导学生批改的示范作用。
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有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教师先要扶着他们走,教师做的符号,就是在提示学生。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可采用面批的方法。随着学生修改能力的提高,教师要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
当写作不再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当学生面对写作不再大倒苦水,而作为一种兴趣爱好时,不但“作文难”会离我们远去,而且我们会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学生的生花妙笔。而这些所有的关键都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写作也因此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本能。
沈红梅,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