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8期

网络语言及其规范化探究

作者:邓红莲




  一、网络语言的产生及其定义
  
  语言(包括文字)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互联网的发展更加迅速,网络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网络语言就成了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那究竟什么是网络语言呢?所谓网络语言就是指在网络上产生并且具有特殊含义被广泛使用的词语。而大部分网络语言是“结合了汉语、英语、汉语拼音、阿拉伯数字、日语等多种语言形式,运用缩略、谐音、合音、符号等各种表达方式”。
  网络语言大体上分成以下三类:
  一是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软件、病毒、防火墙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黑客、信息高速公路等;第三类是网民在聊天或是BBS上的常用词语也就是口头语,狭义的网络语言就仅指第三类,我们根据这类词语的构成情况,又可分为以下几小类:
  数字谐音型,如886(拜拜咯)、4242(是啊是啊)、9494(就是就是)、7456(气死我了)、456(是我了)……
  汉字谐音型,象竹叶(主页)、斑竹(版主)均是属于这种类型的。
  汉字描摹型,例如:青蛙(形容长相不佳的男网友)、写手(在网上写作的人)等。
  字母型,其中又分为谐音和缩写两大类。前者如CU(see you)、R(are)之类;后者又可以细分为拼音缩写和英文缩写两种。拼音缩写有:WAN(我爱你)、MM(美眉即美女)、BD(笨蛋)等,英文缩写如:PK(play kill)、BF(boy friend)……
  符号型: :-)表示微笑、 :-(表示难过、:-(*)表示想吐、^-^表示眯着眼睛笑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在此不一一列举。总之,网络语言因其言简意赅、方便快捷、具有创新性、形象生动、诙谐幽默、人情味较浓等优点受到了广大网民的欢迎。但随着网络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其中不规范现象,乃至粗俗、不文明等问题也逐渐暴露。网络语言日益向现实生活渗透、向传统语言渗透,使其负面影响大大加剧。对此,应当引起语言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并积极进行专题研究,引导这种新生的多变的言说方式在健康文明、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如果缺乏明确的规范,就难以充分发挥其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承载文化的功能。
  
  二、网络语言的规范化
  
  语言是人类的栖居之地,做个会说话的人。——海德格尔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及其语言的发展,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和终究极具规律的规范模式。汉语也不例外,历经不断规范化和现代化的现代汉语,更有其完整的语音学、语汇学、语法学。语言是重要的基本的交际、思维工具,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发展,我们应该将它的出现看作是语言正常“新陈代谢”的一方面,是语言活力与生命力的综合反映。但由于网络语言不是以传统语言为基础,是脱离规范语言的一种随意创造,因此也导致了现在网络语言的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所以需要规范;况且网络语言不仅是虚拟空间使用的文字,它更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一种新的交际工具,现在的学生开口“哇噻”,闭口“酷MAN”,让人不知所云。更可怕的是,有的学生作文,尤其是日记、周记里充斥着大量的网络语言,已经影响到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了,因此网络语言规范化已迫在眉睫。
  
  (一)网络语言规范的方针和原则
  语言规范化是限制,不过它限制的是不利于发展和不便于应用的种种消极现象。只有限制了这些消极的现象,语言才能健康的发展。语言规范的出发点是为应用而规范,绝不是为规范而规范。语言规范不能脱离语言应用和发展的实际,当然,规范网络语言并不是要消灭它,网络语言规范的方针和原则是在疏导、改进的基础上将其纳入语言规范化的标准之内,不损坏语言规范化进程,使其有利于语言的交际。通过对网络语言的思考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某些网络语言确实给人们的交际带来了方便,提高了在网络上的输入速度,也已在社会语言规范化的标准之内,如:CEO、IT,886等,已经是约定俗成的语言了,我们就应该尊重,因为约定俗成是无可替代的客观伟力,体现了语言特别是语汇发展过程中“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则。而对某些破坏语言规范化的用语加以教育,使其符合社会语言的规范化标准,更有利于人们在网络虚拟空间及社会现实生活的交际。从应用中来,到应用中去,这是语言规范必须遵循的原则;源自语言实践,服务语言实践,这是语言规范既定的方针。
  
  (二)网络语言规范化的几点建议
  网络语言已经走进了大众媒体,还引起了一些语言学专家的关注,“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将应运而生”,只有通过对现有网络语言进行规范,才能在她的发展道路上亮一盏灯,引导网络语言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首先,我们要对网络语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网络语言的规律。国外网络语言的研究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开始,近十年来其研究更是迅猛发展。国内研究也有十来年,但与国外同行还有很大的差距。从语言学角度系统的研究网络语言,应该是语言学研究的新生长点。目前国内网络语言研究排斥、批评之声较多,搜集、整理之人较少,而对网络语言的嬗变更重要的是后者,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网络大量真实文本的研究,及时归纳、总结、提炼、概括其内在规律,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和认识这一新生事物。网络语言中一些反映新事物、新概念的词语,在得到社会公认而普遍使用之前,就已经出现在少数人的言语之中,如果这种创新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适应社会的需要,一旦为社会接受而得到普遍运用,那它就可以丰富语言,增强语言的活力,推动语言的进一步发展。据统计,当代汉语每年大概出现1000个左右的语文性新词语。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在1996年修订时增收新词条5000多个,如“托福”、“跳槽”、“年薪”等等;而在2002年修定时又增加了近年来产生的新词新义1200多条,如“因特网”、“作秀”、“熊市”、“炒作”等,不胜枚举。从历史进化的角度看,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产生一些新词。网络用语动态地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一定程度上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经过规范后留下的必然是经过时间的检验,具有长久生命力和符合社会公德的健康新词。那些确实给网民生活带来便捷的,我们应该持宽容的态度,给它们生存的空间,甚至可以用编写词典的方法将其固定下来,赋予它们合法地位。复旦大学顾晓鸣教授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可以体现现代人生存和思想状态的新语言,它的出现在语言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其次,媒体、教师要正确引导、学习和借鉴。若只是一味的对之进行否定、排斥,则只会加深家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代沟。倒不如怀着一颗宽容的心来接触、学习和了解。从而正确的引导下一代创造健康、富有民族特色的网络语言。特别对于小孩、缺乏理性的群体,我们更要积极地引导他们,以免他们达到“邯郸学步”或“不辨方向”的地步。虽则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报纸、期刊上出现的文字都有过相应的规定,但对于目前流行的兼具媒体性质的网络语言还无专门的规定,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针对目前网络语言尚处于不稳定、不规范的阶段,若不及时加以限制,任其盲目学习和运用,势必会影响学生对规范语言的掌握、学习和运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教育部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佟乐泉先生在谈到规范网络语言时说过,相当多的词汇需要引导和规范。媒体、教师们要引导学生慎重使用网络语言。尽量挑选那些已经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进入稳定阶段的词语,如“886”等。而对于那些不成熟、随意性太强,不具有通用词语稳定性的词语最好不要使用或者禁止使用,如“表(不要)、康(好看)”等拼音字母缩写式汉语合音字词。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使用网络语言的环境。网络语言以网络为生存前提,而网络和现实还是有区别的。若不分对象的乱加使用,必定是不适宜的。政府的公文,面向大众的主流媒体、报刊、电视台,包括网络新闻,在新闻和实事政论及行文过程中,应避免使用和禁止使用。据报道,曾有一名湖北籍考生咨询:高考作文鼓励个性,但能否允许使用网络语言,诸如“青蛙”、“菜鸟”等等网络词语。试想一下,一篇作文中杂掺数字、符号、字母以及诸如“我躺在床上看书的说”、“偶先走”、“说了两遍丫”等这些所谓时尚的的网络语言后,即使你构思新颖,内容深刻,结构完整,老师又能给你打多少分呢?所以笔者认为网络语言应该在网络一展风采,尽量少越界到平面书写语言的世界中。
  网络语言的规范化是一项繁杂而又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每个公民共同参与,制定出最富于人性化的规则,促进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
  
  邓红莲,湖北咸宁学院教育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