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8期

论路遥作品的平民意识

作者:金明利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末期,可以说是“五四”运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又一重要的历史转型期,是社会主义中国在胜利后的危机和痛苦中开辟着新的希望的时期。在这一特殊的时期中,路遥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写出了反映现实的短篇和中篇小说,如《青松与小红花》、《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等,在1983年后,他又创作了全景式展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展示普通人命运和心理历程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路遥作为这一时期普通劳动人民的代言人,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现实的生活特征,可以说,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在这特别说明一下,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在人民内部虽然没有贵贱之别,可仍存在社会分工的不同,种种差别还存在,因而,“平民意识”可被借用来同“特权意识”、“精英意识”、“等级观念”以及其他脱离普通劳动者的观念和意识相比较而存在。况且,当我们将“平民意识”和路遥作品中饱含的
  对普通劳动者的关心和深挚的热爱联系在一起谈的时候,就是很有必要的了。
  
  一
  
  路遥的作品取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在发展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他用平实而又富含深蕴的笔调叙写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当然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
  路遥为了使自己的创作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真实记录,写出普通人的烦恼和欢乐,关心普通人的命运和追求,就身体力行,深入生活底层,深入普通老百姓生活,实地考察,从生活和个人体验出发,进行创作。当然,他本来是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也为他成为一位“农民作家”打下基础。他曾说:“如果我没有困难时期在学校的那段生活体验,我就不可能进行《在困难的日子里》的创作;如果我没有从农村到城市这样的生活经历,和这个经历过程中的各种体验,我也不可能写出《人生》。”[1]他为了写《平凡的世界》就以自己的家乡作为点,细致观察分析,并在几年中几乎走遍了延安、榆林两个陕北地区的所有县、市进行访问、调查;为了熟悉矿工生活,他兼任矿物局的宣传部长,在工地上和普通人一样劳动,观察和体验矿工生活。路遥是踏踏实实以普通人的身份去生活,他也从生活中的那些普通人中,发现了浑身闪着希望之光的孙少安、孙少平、田晓霞等,发现了充满柔情爱心的田润叶、兰香等,也发现了奸懒憨野的王满银和其他各形各色的人。他作品中的人物,无论主次,可以说都是从生活中来。作者也说:“我本身就是农民的儿子,我在农村长大,所以我对农民像刘巧珍、德顺爷爷这样的人有一种深切的感情,我把他们当作我的父辈和兄弟姊妹一样。”[2]在《平凡的世界》中,这样的父辈和兄弟姊妹大量出现。
  路遥勇敢面对现实,主动参与现实,平实地叙写现实,展现一个时代的普通人们的生活。作者用苦涩滞重、又土又硬的文句写农村贫困的环境、日常的事、人们不大关注的奋斗和追求等。人们渴望了解这些,人们喜爱这些作品。当我们读到《痛苦》中农村青年高大年所受的打击和他的奋发、成功,《人生》中高加林追求中的浮躁和矛盾,《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酸楚“初恋”、田润叶九转回肠的追求和无尽失落,田福军的恤民情等,会感觉到仿佛是在读生活,读自己。因为人们会从这些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发现这时的自己,他们将引导自己(读者)去深深思考自己,思考自己的未来生活。
  
  二
  
  路遥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从人民,特别是从普通劳动者的视角和立场出发,表现他们的痛苦和欢乐,反映他们的愿望和心声,歌颂他们在艰辛的生存状态中展现出来的奋斗精神美。
  《惊心动魄的一幕》中的县委书记马延雄,在动乱年代身处逆境时首先想到的是群众,并以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壮举,换取群众的生命。《不会作诗的人》中党委书记首先不愿附和“四人帮”的极左路线,在被贬为小酱油厂长后,他从人民利益出发,解决了全镇人吃酱油难的问题。《你怎么想不到》中的郑小芳,大学毕业后本可留在省会工作,但她却不忘家乡人民的期望,毅然回到条件艰苦的毛鸟素沙漠。《痛苦》表现了一个农村青年大年由热恋到失恋到发奋成功的经历,《在困难的日子里》歌颂了“困难时期”马建强在饥饿中奋斗的精神。
  《人生》、《月夜静悄悄》、《平凡的世界》比以上作品在表现普通劳动者生活、思想等方面更有深度,它们直接触及了城乡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差别,以及分配不公和特权思想等。作者正是将高加林、大牛、孙少平、孙少安等青年当作与特权势力相对立的平头百姓的代表来表现的。在《人生》和《月夜静悄悄》中同有一个高明楼,他们利用职权和社会关系,在贫穷的农村盖起高墙大院,吃肉请客,子女优先安排在乡村小学,还走后门送他们招工进城。《平凡的世界》中的田福堂,掌握双水村的大权,不出工而得分总比别人多,也是享受着“特殊待遇”的特殊人物。作品中的这些特权势力,更能突出表现“平民”劳动者的奋斗不屈的精神,有利于表达他们的愿望和思想。虽然高加林、马建强、孙少安等青年身上也有种种弱点,但他们却是普通人中的优秀者,他们具有共同的优点:好学上进,能吃苦耐劳,素质良好,才能卓越,有理想,有抱负。他们也因而常受到条件优越,德才兼备的女性的青睐。而且在与她们的交往中,不自卑也不气馁,表现出了独立自主意识和人格尊严。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为当代青年提供了一种形象:不管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作为年青人,都应该保持不断追求奋斗的精神。他们的形象会回映到生活中,对青年们的奋斗人生作相应的指引。如读到高加林,我们会想到:如果社会给他提供一个合情合理的环境,如果他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增强社会责任感,他将成为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富有创造力的真正强者。《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平、兰香和田晓霞等青年一代身上都闪现着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光彩,给人以无比的信心和力量,激励人们勇敢地追求、创造,去实现美好的理想和人生价值。路遥的作品就是这样:真实地描绘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让他们在体味现实生活的同时,去思索、憧憬美好的未来。
  路遥作品不但表达着有活力、有追求的年青一代的心声、愿望,还表达着生活底层最普通的中、老年农民的愿望。《平凡的世界》中,孙玉厚值得提起。当王满银犯事劳教后,田润顺领着孙少安找二爸说情,田主任听说少安是少平的哥哥,便随口说了句:“噢,平平安安!这孙玉厚还会起名字哩!”[3]读到此处想想孙玉厚,我们不得不有一种酸楚苦涩的滋味。在孙玉厚为少安的婚事到金俊海家借钱时,道出了他朴实老农民的苦恼和渴望:“庄稼人啊,什么时候才能有个改变呢?唉,如果就按现在……这光景还会一年不如一年!”[4]老实巴交的孙玉厚尝尽了贫困动乱的苦果,他无时无刻不在期待着平平安安的生活,而这只是求生存、求温饱的普通农民的最低需求。但在社会面前,在历史面前,这也是奢望,田润叶说过的“可他们家现在一点也不平安”正反映了当时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现实。“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几天轻松日子?”这何不是缺少平静安乐生活的所有中国人的心声呢?人们在苦难中思索着,在苦难中渴望着。
  正如路遥所说:“……我对中国农民的命运充满了焦灼的关切之情。我更多有关注他们在新生活过程中的艰辛与痛苦,而不仅仅是到达彼岸后的大欢乐。”[5]他创作的方法是现实地表现生活,创作的目的是服务于现实的活人生,让人们认识自己的力量、价值及局限,表明他对普通老百姓命运的关心和深挚的热爱。
  
  三
  
  路遥是带着对农民的理解、尊敬和热爱之情写中国农民的。在《平凡的世界》讨论会上,他说:“在生活中还是平凡的人、普通的人最多,我写这部长篇的最基本想法,就是写普通人……我是带着深挚的感情来写农民的。”[6]他的作品中处处饱含着这样的感情。在《平凡的世界》第五十二章,作者借孙少平的口说:“这黄土地上养育出来的人,尽管穿戴土俗,文化粗浅,但精人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样稠密。在这个世界里,自有另一种复杂,另一种智慧,另一种哲学的深奥,另一种行为的伟大。”对农民的深情不仅表现在主人公内心的表白中,还表现在作品中刻画出的人物形象上,展现出的人物个性上。他作品中的农民,无论老小、丑俊、男女、穷富、领导者或被领导者等,都闪现着诱人的个性光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