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7期

语文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钱吕明 曹伯高




  一、问题的提出
  
  1999年,本人在《语文教学之友》第10期上发表了《关键是培养语文意识》,提出了“语文意识”这一崭新的命题。当时,这一命题虽说来自我对语文教学的有关思考与研究,但限于个人的研究水平,在论文中只是采用了类推和列举的方法.当时认为,语文意识至少包含朗读的标准意识,书写的规范意识,词汇、名句、常用典故、生活素材的积累意识,语言运用的通顺、简明、得体意识,语体意识,文体意识,阅读的评价、审美意识,信息辨别筛选意识等等,而咬文嚼字、推敲斟酌的语言意识,则是语文意识的核心.这一命题提出后,我未能将研究引向深入,但一直在关注专家学者对“语文意识”的意见.2003年,我注意到著名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在《语文学习》第5期上发表了《“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的论文.王先生从朱自清先生的有关论述中,引出“语文意识”这一概念,并定义为“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王先生的研究给我豁然开朗的感觉.此前我一直在苦苦思索自己的“语文意识”与传统的“读思结合”之“思”的区别,这时我意识到,两者在动脑子捉摸这一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关键是捉摸的对象有区别,前者捉摸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后者捉摸的是思想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义理”。对语文意识的有关研究与认识,是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相契合的。
  
  二、理论依据
  
  (一)哲学理论依据。毛泽东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学习语文的动力。
  
  (二)社会学理论依据。英国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在其《教育论》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教学的方法应是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三)心理学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2.顺应——同化理论。言语能力是一个由顺应到同化、由同化到顺应双线循环发展、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顺应指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有效吸纳,同化指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顺利包容。3.自觉掌握——直觉掌握理论。自觉掌握是学习的手段,直觉掌握是学习的目的。
  
  (四)教育学理论依据。1.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教育的四大目标之一是“学会学习”。2.叶圣陶先生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五)新课标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三、选题价值
  
  (一)培养语文意识的价值。
  1.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需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比什么都重要,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若处于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释疑、会心的心理状态,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必然会提高学习效益。
  2.因材施教、培养个性的需要。注重语文意识的培养,一是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思维品质的形成,二是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言语品质的形成。
  3.终身教育的需要。学生走向社会,仅仅是另一个学习阶段的开始,养成语文意识,可以强化“一辈子能够坚持的自学”(叶圣陶语)的意识。
  
  (二)语文意识培养策略的价值。
  1. 培养学生语文的良好习惯。
  2. 给语文教学提供抓手。
  
  四、“策略”预设
  
  (一)基本策略
  1.告诉学生语文学习是怎么回事。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是读、写、听、说,但并非只要读、写、听、说就是在学语文,只有那些富有挑战性的读、写、听、说才是在学语文。简言之,语文学习的就是靠语文意识不断广化、深化、美化、敏化语感的过程。
  2.在情感上与学生拉近距离。首先,主动走近学生;其次,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个性;第
  三,充满热情、富有激情地实施教学。
  3.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第一,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第二,强化“成功吸引”的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成功的感觉。
  4.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①喜欢阅读的习惯,②勤翻工具书的习惯,③勤于思考的习惯,④勤于积累的习惯,⑤乐于借鉴的习惯,等等。
  
  (二)特殊策略
  1.告诉学生阅读应该自觉关注什么。①自觉关注关键字词。②自觉关注特殊语序。③自觉关注重复出现的句子。④自觉关注标点符号。⑤自觉关注言语短路。⑥自觉关注闲笔。⑦自觉关注各种表现手法。⑧自觉关注含蓄语句、疑难语句,关注关联语、中心句,关注反语、幽默语句,关注思路、顺序、结构、风格,关注语体,关注视角变换……
  2.促使学生养成自觉关注的习惯。①所有课文,先学后教。以“自学”取代通常所谓“预习”的说法,要求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作圈画评点。②每周以《读本》为主,自选一篇文章,作比较详细的批注评点。③每天读一点文章,内容自选,在心中作评点。④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交流会、讨论会、阅读成果展览会。
  3.以教师的语文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首先,教师要言传身教,起示范作用。其次,
  要有相应的课型作保证。语文课上,有两个程序不能少,一是学生交流阅读收获,二是质疑讨论。第三,师生互动,相互启发,相互发挥。
  4.强化比较法的训练。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推敲、咀嚼、品味、欣赏,就得借助一定的方法,比较,就是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之一。对关注之点,通常可以采用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换一换、改一改的办法,在对比中加深印象,学习语言,敏化语感,丰厚底蕴。
  
  五、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2003.9-2004.1)准备阶段
  1.教师学习《关键是培养语文意识》、《“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等专题论文,重点讨论语文意识是什么,要不要培养语文意识、怎样培养语文意识等问题,统一认识。
  2.组织学生讨论,主题是:我是怎样学语文的。
  3. 讲座(对学生):什么是语文意识。
  4. 讲座(对学生):语文意识与阅读。
  5. 组织学生讨论:我现在打算怎样学语文。
  6. 研讨课:《胡同文化》。讨论:阅读课怎样启发、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7. 学期小结。
  第二阶段(2004.2-2005.1)实施阶段。
  1.学习《语文意识培养之我见》、《语文意识:通向语感的阶梯》等专题论文,讨论:如何把语文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2.研讨课:《荷塘月色》。研讨:①教师如何备课?②课前学生如何自学?③课上师生如何互动?
  3.课外阅读研讨:①阅读内容:统一规定还是自主选择?②怎样读,全面关注还是突出重点?③阅读量:多多益善还是质量兼顾?
  4.课外阅读交流:①展示评点优秀作业;②小组讨论交流:评点什么,怎样评点;③每小组推荐一两位同学大班交流。
  5.要求学生撰写语文意识培养阶段小结。
  6.学习专题论文《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讨论:①语文教学的关键是什么?②在培养学生语文意识过程中有哪些成绩与不足?
  7.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家谈。①课堂教学:让学生找到成功的感觉;②课外阅读: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③兴趣小组:让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自己喜爱的文学样式……
  8.研讨课:《道士塔》。讨论:理解与鉴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