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7期

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渗透

作者:潘美明




  生命意识是一种对于生存和生存价值的体认与感悟,一般说来包括浅层次的生存意识和深层次的生命价值意识。具体地说就是认识生命,珍爱生命,优化生命。生命意识的渗透就是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思考生与死的生命课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失落与痛苦,确认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热爱自身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创造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就使得高职教育更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者、管理者关注的是各类等级考试的合格率、优秀率,却缺乏对学生的生命和灵魂的关注。高职教育在谋求“何以为生”的同时,却忽略了“为何而生”的思考,生命被教育放逐了。其结果是大部分高职生关注的是生存问题,缺少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反思与认识,不懂得提升生命的质量,不懂得怎样创造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少学生精神萎靡,意志消沉,有些终日沉溺于网吧不能自拔,校园中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高职生的生命意识现状实在另人担忧。所以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生命意识。通过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引导学生思考生与死的生命课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失落与痛苦。教育学生热爱自身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创造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1]高职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名家名作,都是经典诗文,诗人、作家在作品中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其对生活、生命的独特深刻的体验,去追问和触摸生命的底蕴,探索人生的本真价值,深省与反思灵魂,诠释人生真谛。在语文课中学习这样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近先哲和时贤,与他们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和生命都得到升华。所以说,品味语言、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一个以生命呵护生命、以生命滋润生命、以生命创造生命的过程。高职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让学生用生命去感受生命,用生命去体验生命,用生命去感悟生命,使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中,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实现生命意识的“内化”。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
  
  从哲学解释学的角度来看,阅读就是一种理解,是一种对他人、对世界的理解,也是读者的一种自我理解。从自我理解的角度看,阅读文本就是理解自我,就是体验自我的人生,关注自我的生命;阅读教学,就是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唤醒学生的人格灵魂。“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文化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2]所以我们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去除“政治泛化、道德强渗、科学阉割”[3]这三重障碍,而以生命体验、感悟的方式化入作品之中,去追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1、入情朗读,感受生命意识
  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占相当的比例,朗读起来很有韵味。尤其是诗词,非常注重语言的韵律,讲究押韵、平仄、对仗,词与词的组合体现了音韵美、音乐美。学习这些古诗文,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其中的音韵美、音乐美,还能感受到蕴涵在诗文中的生活情趣和人生哲理,这在古人的文论中可以得到证明。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的理论,清代的桐城派则根据曹丕的理论提出了“因声求气”的学说。桐城派论“因声求气”,在具体操作方法上最强调讽诵朗读。认为通过反复朗读吟咏,可得文章的神气、意蕴。可见,感受诗文的最好的方法是入情朗读,也就是美读。这就要求师生在朗读时,全身心地投入感情。通过语速的快慢、声音的高低强弱、语气语调的变化,造成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做到声情并茂,“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4]这样就能把学生(自身)带入文本的情境中,“入乎其内”,毫无障碍地接受文本内容的熏陶感染,与作品产生共振、共鸣,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感受作者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思考。
  因此,在蕴涵着浓厚生命意识的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要大力倡导入情朗读。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能使学生倾听作者生命的律动,感受到涌动其中的生命之流。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其句式骈散夹杂,于参差错落中见整饬之美、音韵之美,所以特别适合美读。在教师范读或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一是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而又何羡乎”。二是读出节奏,如“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三是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固一世之雄也”(此处气势豪迈,作较大停顿),“而今安在哉”(转为缓慢低沉)。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时语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舒缓疾徐、语气的轻重缓急,读出饮酒诵诗之乐,读出客人萧声之悲,读出苏子“与山水共适”的旷达,读出主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洒脱。通过这样的美读,学生就能感受到苏轼虽身处逆境,但又旷达超然、不甘沉沦的人生态度和在山水审美中消解生命悲苦的东坡人格。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指导学生读出词人的悲壮和沉郁,注意节奏的明快和滞缓。学生在朗读时,就可以从或悲壮或沉郁的气势、或明快或暗滞的节奏中感受到词人澎湃的心潮,对历史人物英雄业绩的赞颂、向往,对自己壮志未酬、早生华发的慨叹,也能深切地感受到词人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寻。
  
  2、比较探究,体验生命意识
  朱光潜先生指出,要提高文学鉴赏力,比较的方法是不可忽视的。在高职语文教学课时较少的情况下,比较的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且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譬如同样是以生命意识为主题的诗文,作家对生与死的看法肯定不同,即使相似也是同中有异。因此在文本解读中我们可以运用比较探究的方法来分析作品、作家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通过比较探究,学生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会更加深刻。
  在《前赤壁赋》中,当苏子沉浸在“遗世”、“羽化”之乐中时,传来了客人的悲凉的萧声,苏子借客人之口道出了自己的悲,“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子之悲实乃古代哲人和诗人共同的困惑,他们在彻悟了天地宇宙的无穷后产生了一种渺小感和迷茫感,这类关于时间、人生的浩叹和思索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教学中就可以适时引入可作比较的诗文,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南华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古诗十九首》之三)“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之十五)“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王羲之《兰亭集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经过比较探究,可知面对人生的困惑与迷惘,有人欲挽住时间的流水,有人欲延长生命的长度,有人及时行乐,有人珍惜光阴。那么苏轼又是如何排遣心中的苦闷和悲感的呢?“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处在逆境中的苏轼,从老庄佛学中求得解脱,清醒地认识到人生就像水月那样,具有“变”与“不变”的两重性。他深深体会到:“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如意也好,失意也罢,只要欣然面对,就不会怨天尤人,就不会一蹶不振。正是在同类题材诗文异同的比较探究中,学生深切地体验到了苏轼那种执着人生又善处人生的旷达自适的生命意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