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5期

“反串”的用法例析

作者:蒋 静




  “反串”,它的基本义指的是戏曲演员临时扮演自己行当以外的角色,用以救场或作喜庆热闹之用,仅仅只是偶而为之,如:
  1、梅兰芳的反串戏:抗日战争以前,北京戏馆每逢大年夜,总要演唱义务性的“封箱戏”,其中有一场照例是“反串戏”,戏码往往是“八蜡庙”,梅先生总爱在这出戏中扮演武生黄天霸。(《姑苏晚报》2003年5月22日)
  2、贺新春京剧大反串:2月5日,CCTV空中剧院将直播一台名家反串京剧专场,戏码是《三不愿意》和《大溪皇庄》这两出久不露演的传统剧目。张威饰演丫环(小生反串花旦)、唐禾香饰演八儿(花旦反串丑角)。(央视国际网2004年2月5日)
  上述例句中的“反串”都指的是戏曲演员扮演的角色并不是自己本工行当,而是图喜庆热闹临时扮演其它行当角色,也即所演非所学,可以称之为行当反串。
  由于演艺界之间关系过从甚密,相互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所以年节之时也会有个相互串演的表演形式,比如唱京剧改唱越剧了,唱越剧的改唱黄梅戏了,说相声的改唱京剧了,这可称之为剧种反串,如:
  3、相声表演艺术大师侯宝林,也是经常反串京剧的人,他在北京西单游艺社节日期间常反串京剧《法门寺》。(央视国际网2004年2月5日)
  4、明星大反串,春节戏曲晚会亮点频传:在本次晚会中,明星反串是一大亮点,殷秀梅的京剧《贵妃醉酒》、濮存昕的《闻鸡起舞》、于文华的评剧《花为媒》等。(央视国际网2005年2月10日)
  反串只是相对于行当、剧种而言,本与人的性别没有联系,但由于中国戏曲的特性,艺术性别与生活性别出现了倒置。梅兰芳是男性,在京剧舞台上扮演的是杨贵妃、虞姬等一系列女性形象;解放前上海大亨杜月笙的夫人孟小冬在京剧舞台上扮演的是杨继业、诸葛亮等一系列男性形象,乾旦坤生,阴阳颠倒,于是根据这一独特现象将“反串”的意义加以扩展,将艺术表演中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的形式也称之为反串,如:
  5、斯琴高娃反串男角,赵雅芝成老板娘。(东北娱乐网2004年6月17日)
  6、赵本山“反串”贺春节:值得一提的是,赵本山这次在剧中又反串一个老太太。(《生活时报》2000年2月1日)
  7、陈佩斯反串大富婆。(《北京青年报》2001年11月8日)
  以上种种“反串”都以男女互扮做为卖点,强调艺术表演中的男女性别不对应。经过媒体的大肆渲染,这个意义已有盖过其本义之势。由于反串的本义中暗含有求新求变的意义,于是又用来表示生活中临时充当另一角色或是身份、地位、场景的暂时交换。如:
  8、民警反串扒手,教你如何防偷:昨日上午,反扒民警把好奇的市民请上这辆公交车,亲自“反串”扒手,向大伙介绍在各种乘车环境下如何防范扒手的偷袭。(《成都商报》2005年3月14日)
  9、郝海东“反串”防守队员,大连实德教学比赛改打法。(北国网2003年7月9日)
  以上“反串”已弃尽其本义,反串的主体不再是从事艺术表演,而是真真切切的生活体验,词语的运用范围也更进一步扩大,从繁华的舞台走进了寻常生活中,使其更具百姓色彩。
  除了以上常见的用法,“反串”在不同的语境中还有许多临时意义,它们表义丰富多彩,别有意趣,让人耳目一新,很适合现代人多变的生活,如:
  10、试试反串经营:商场兼营快餐、浴池兼当旅店、饭店兼作歌厅,让不少光顾过的消费者既感方便又觉便宜,一举两得。(《国际金融报》2000年12月8日)
  11、反串择业,小心越界。(《人才市场报》2003年4月28日)
  这些“反串”,根据语境的不同,可以做出灵活的解释,用法新颖别致,形象生动,让人不得不佩服笔者的匠心独用。
  蒋静,高校教师,现居湖北黄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