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4期

探究性学习例谈

作者:郑永平 季荣誉




  探究性学习是从知识获得的途径和方式的角度对学习进行分类,相对于学习而言,它不是被动地接受(记忆)和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发现问题,深入讨论,深入研究,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探讨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感,研究使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使学生上下求索,积极思维,主动去创造,去摘取探究的硕果。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课文进行探究学习。在课堂上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主体来看待,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亲切的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究。例如在导读《愚公移山》一文时,在朗读课文,疏通文字,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对愚公移山这一问题进行探究,经过学生深入探讨研究,有的学生说不移山,出入要爬山绕道,太辛苦了。有的说他的移山行为真愚,年且九十,本应享受晚年之福,还发动全家人移什么山,他不仅苦了自己和家人,还累了邻居,不如搬家,况且挖山还破坏了生态环境;再者,他移山感动了天帝,派大力士背走了这两座山,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这不又阻隔了别人吗?又有同学反驳道:“不愚,也不自私,愚公移山不为自己,而是造福于子孙后代,愚公移山的精神已家喻户晓,千年来被人所肯定,所传颂,他的这种精神对于今天的各行各业都有着重要意义,如果我们在学习上有了愚公移山的这种精神,那么,即使是再险阻的高峰不也要攀登吗?
  又如教学《曹刿论战》,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请同学们来研讨、分析、探究曹刿和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经过启发、探究后,有的赞曹刿,有的赞庄公,各说其理,各言其说。而绝大部分人鄙庄公而赞曹刿:“首先,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于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其次,他急于求战,却不知“何以战”;其三,在战争过程中,他盲目地“将鼓之”和“将驰之”——鲁莽草率。其四,在作战争总结时,他不知为何取胜而“问其故”可见其蠢。其五,曹刿的分析作答,写出了庄公“肉食者”的“鄙”。相反,正是庄公的愚、庸反衬了曹刿的深远的政治谋略和卓越的军事才能。首先,战前曹刿就能预见“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其次,他在指挥战争时能把握克敌制胜的时机——彼竭我盈,他能抓住有利的战机——待齐军“三鼓后”。他能以“惧有伏焉”为依据,指出作战必须注意敌人的意图,他以“下视其辙,登视而望之”认为可以追击——辙乱旗靡,可见他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然而却有少数同学反驳道:诚然,曹刿的功绩不可沫灭,但是没有庄公的明察、信任与重用,即使他拥有天大的才能也只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庄公虽有目光短浅之处,但他还是一个明君。首先,他能识英才,亲贤人。作为一个庶民的曹刿能够被庄公“接见”,可见庄公之重视人才,如果不是明君,曹刿定然埋没于草野之间。其次,他能体民情,忠职守——小大之狱虽不能,必以情,这种取言于民的资本,完全是他施行仁政的结果。其三,他能求真务实,察纳雅言。从曹刿“请见”直到“公问其故”,从而说明庄公能既采纳平民意见,在战争中又能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如果庄公是一个昏君,决不可能听从一个庶民的指挥,必然武断专横,那么长勺之战必败无疑,而长勺之战胜利以后,又能虚心向曹刿“问其故”,足见其圣明,为此,他是一个明君。
  这样的学习,不仅拓宽、拓深了知识面,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郑永平,季荣誉,教师,现居云南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