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4期

构思的创新与创意的拓展

作者:刘 靓 孙伟华




  构思,指文章的布局谋篇。一篇文章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思是否有创意。结合多年在教学中总结出的构思规律,并将之运用到写作实践中,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构思的创新:注重手法转换。
  1.善设疑团,浓情别趣。人贵直,文贵曲,起伏跌宕,曲折多变的文势,总能让读者兴致勃勃。无论是《驿路梨花》的三次误会,还是《麦琪的礼物》的两处设问,都能给我们传递一种信息——制造包裹,悬念迭起,扣人心弦,浓情别趣。
  2.欲扬先抑,妙用对比。人的认识,事物的发展从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因为有失误,才会弥足珍贵,《荔枝蜜》、《白杨礼赞》欲扬先抑的构思,更增加了生活的内涵,恰到好处地反映了事物的发展过程。
  3.蓄势铺垫,彰显主旨。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都用到了铺垫、衬托的手法。《藤野先生》中日本学生的衬托、《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铺垫,使文章起伏绵长,波澜壮阔,爱恨情仇也就格外分明了,彰显主旨。
  4.多重角度,凸现特征。叶老的《苏州园林》是介绍建筑物的典范。围绕一个特征,从七个角度说明。既避免了芜杂,也避免了疏漏。学生在对建筑物进行说明时,不再沿袭传统,而模仿叶老的《苏州园林》“从多个角度凸现特征”,使习作在构思上多一份创意,添一份新意。
  5.意此言彼,注重点拨。顾名思义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表面论述的是甲事物,实际目标在乙事物上。如本来要论述的论点是:要勇于战胜困难。可构思时将自己写成一只船,船要战胜险滩暗礁,要不畏风风雨雨,要不惧途中搁浅。这些与人生经历是多么相似!
  创意的拓展:注重学科融合。语文课程是开放的,它涉及方方面面。写作资源是丰富的,它可以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阅读——规律——写作”,教改让语文与其他学科彼此相长。
  1.语数渗透,敏捷思维。语文教材中不少内容与数学相关,如《向沙漠进军》《中国石拱桥》等,捕捉规律,可提高分析、判断、推理、综合能力。又如:“反问句”,可以加“负号”表示,即“否定的反问句表肯定,肯定的反问句表否定”等。写作时岂非得心应手?
  2.语中渗史,情境再现。课文作者,时代背景,文章产生过程,语文、历史彼此渗透。如讲析《君子于役》,介绍春秋中期社会现状及当时奴隶的命运,对理解自有好处。再让学生创作《我看君子于役》,哪会不情境再现?
  3.语地渗透,时空徜徉。语文中的地理知识,极为丰富。如《黄河,母亲河》可结合地理知识讲解,让学生对黄河有更清晰的认识,接着以“黄河,我想对您说”为题,哪个学生不动情?《月亮上的足迹》《向沙漠进军》等,亦可让学生在时空中徜徉。
  4.渗透理化,眼界打开。《死海不死》《万紫千红的花》《在声音的世界里》《气候的威力》等,都渗透着物理、化学知识。如能巧妙点拨,既能活学活用,眼界大开,又能在写作中增彩添色。如《社戏》“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让学生结合自己乘车(船)的体验谈,不是物理中选择参照物么?写作时,出现类似情形,怎不活灵活现?
  5.渗透生理,增长风闻。《万紫千红的花》《什么是生态系统》《狼》《食物从何处来》等,都渗透生物方面的知识。如讲析《狼》时,适当补充狼的习性,对其“黠”岂不理解充分?写读后感受又怎能不见解有力?
  6.融入音美,愉悦心灵。写作教学中,结合音乐的美妙旋律,美术的丰富色彩,给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刺激。创作灵感、语言积淀、思维创新又怎能不实现飞跃?学生习作又怎会不心灵飞扬。
  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地将创新的触角伸向作文教学的每一环节,发掘学生心灵中的动情之处,引导他们抒写触动心灵的独特感悟,展现张扬个性特征的文字。让他们在创新写作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在创意表达中享受写作的快乐。
  
  刘靓,孙伟华,教师,现居山东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