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4期
作文创新思维的启发与培养
作者:张爱丽
造成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因此,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空间,无疑是解决这个老难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养成积累素材习惯,鼓励个性构思。
作文的材料来源于生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就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因此,教师要善于教给学生从生活当中捕捉作文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感知能力与积累材料的习惯,使学生感到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正是作文材料的来源。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独特的感受和心声,以抒写有个性的作文。
(一)创设活动环境,形成作文形式活动化。《语文新课标》要求“作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作文素材、科学地训练写作技能,要避免繁琐的范文分析和机械的写作”。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多给学生创设活动空间,拓宽学生习作的途径,让他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寻求写作的快乐,使其作文形式活动化。因此,笔者除了着眼于引导学生积累课本知识外,在作文教学中还为学生创设了适宜的活动环境。如进行综合性活动《成长的烦恼》,让学生敞开心扉,诉真情,把心中烦恼一吐为快。在活动中,学生们互相找到消除烦恼的办法,而且在轻松自由的议论中对人生有了很多感慨。他们自由地放飞思绪,内心已经有种想写出来让人目睹的冲动。所以,笔者认为,作文指导的关键还是在作文前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不要让教师的思想限制学生的思维,还给学生一个主体地位,让学生构思出独特的、拥有自己个性的文章。
(二)创设阅读氛围,提高感悟能力。说话、写文章的过程就是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过程。如果没有思想情感这一写作源泉,自然没有写作的缘由。而缺乏语言的积淀,一样无从说起,无从下笔。阅读就是积累语言、丰富思想情感的主要途径。笔者主要从两方面指导学生学会积累。
1、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中不仅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背诵,品味领悟,把课文丰富的思想内容变成他们自己的精神财富;把新的语汇、优美的文句佳句摘记下来,丰富他们自己的语言库;而且常以创造性的复述、改写、续写等训练方法使他们得到美好思想情感的熏陶、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丰富他们的审美感受,提高阅读水平,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写作能力。
2、指导课外阅读。“读书破万卷”、“厚积而薄发”,所强调的是作文要博览群书。因此,教师除了着眼于引导学生积累课本知识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开展读书活动。如举行“向你推荐一本书”、“我最喜欢的作者”演讲活动,诗朗诵以及讲故事比赛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用日记的形式写好读书笔记。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去获取“艺术精品”的“营养食粮”,去品尝优秀文艺作品潜在的美感。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作文素材多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这样,学生作文时不但能够“下笔如有神”,而且真正达到胸中有墨,泼洒成文的境界。
二、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我们一些学生长期受定向思维的影响,在作文训练中常常是学生围着教师转,在立意、选材、结构、表达等方面如出一辙,缺少创意,缺少扑面而来的新鲜感。因此,只有突破这种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学生作文才会有个性、有创新。
魏书生老师有句口头禅:“对一个问题,有一百种解决的方法。”要寻求这“一百种解决的方法”,就要运用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因此,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手段。
怎样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呢?一是运用多向思维,开拓学生思路。拿到一个作文题,学生往往囿于习惯思维,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即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那个方面,以致落入窠臼,步入后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立论,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从而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例如,阅读《皇帝的新装》一文,要求学生自拟题目写一篇读后感,学生通常是从批评皇帝或骗子的角度展开定势思维,命题为“昏君要不得”,“弄虚作假终害己”等。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观察分析,展开发散思维,就会拓宽命题立意的范围。可以从大臣们对骗子的“弄虚作假”不加揭发的角度命题为“要敢于向不良倾向作斗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应当批判”等。二是运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弹琵琶”。即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对问题作反方向思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会拓展新天地,令人耳目一新。仍以《皇帝的新装》为例,可从批判的角度反思为“用人制度必须改革”、“选拔人才者戒”、“钻空子之流者戒”等命题。经过教师引导,学生的思维定势突破了,看问题全面了,就会不断写出富有时代感、有新意的作文来。
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多的挖掘能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的材料,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慎思、明辨的前提下破旧立新、推陈出新。
三、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让学生翱翔于习作的蓝天。
想象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想象是在具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个民族科技创新能力赖以生长发育的土壤。想象是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在人们的劳动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想象能力是可以训练培养的。
在一些叙事类文学作品中,作家往往艺术地设计情节结构,戏剧性地反映人物的命运。以这些作品为文本,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进行续写或改写训练,刺激他们去编写未发生的故事,设计人物将来的命运,让学生自己去享受虚构的快乐,享受作家一般的自豪感。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要求学生以《骗子的命运》为题,展开想象,续写课文。学生兴致勃勃,兴趣盎然。有的让骗术高超的骗子继续上演;有的写骗子逃到原始森林,在那里受尽惩罚,最后改邪归正;有的写骗子被皇帝封了官,青云直上……结局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充分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新构思,或另拟题目,或另选体裁进行改写,再造新篇,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写作的好方法。学生在课堂中熟悉了《天上的街市》,笔者就要求学生在主题不变的情况下,改写诗歌。学生可以充分地扩展文章情节,可以根据表达需要,充分想象当时的自然环境、人物情态。结果,有的改写为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爱情故事;有的写牛郎、织女为了争取自由的爱情而惨遭迫害等。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习惯以及写作自主性。
马克思说:“科学的教育任务,是教育学生去探索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时代对教育的迫切呼唤。我们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去开拓学生的创造灵泉,引来学生的思维活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思考生活。真正做到我口言我心,我手写我心。
张爱丽,教师,现居广东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