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4期

阅读教学中的交流与对话

作者:刘炳祥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总是存在着忽视与文本的交流与对话,忽视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而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作个性化的阅读,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其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让他们充分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并能通过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文本往往与学生的生活有一道鸿沟,教师也往往与学生有认识的代沟。现代学生,他们对未知世界有一种本能的好奇,甚至有一种盲动心理。对于那些精神世界相对贫乏,人格操守相对脆弱的学生,引导他们阅读与领悟,可以帮助他们在文本与生活之间铺设一道桥梁,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解读文本,体味大师们提炼的久远的历史和人生思索,另一方面可以告别那些虚拟象征进入到轰轰烈烈的现实社会,建立起完美的人生、人格。与文本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对历史与人生进行深思,告别虚幻而进入现实,健全人格,确实能达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如在教学《祝福》时,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知祥林嫂生活的那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环境,感知祥林嫂周围的那一群人的人生态度。
  通过与文本对话,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的鲁镇是一个什么环境的社会现实。学生可以领悟出祥林嫂寂然死去与这个社会有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告诉学生:这样一个“封闭式”的社会,许多传统的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地严格遵守着,它揭示出祥林嫂寂然死去的社会根源。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感知祥林嫂身边的各种类型的人物特征、心态心理,让学生充分感悟鲁四老爷所标榜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品节详明德性坚定”的虚伪和反动。领悟小说中“我”的那种“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的心态对祥林嫂的死起了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阅读,我们可以领悟出柳妈这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的那种咀嚼鉴赏别人痛苦的麻木不仁的丑恶和吃人与被吃的命运。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感知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充分感悟出作为一个母亲,一个女性的那种丧夫、丧子的万念俱灰之痛;感悟出鲁迅所说的那种“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锋塔的倒掉》)的真正内涵,让学生充满对弱者的同情,对蹂躏者的憎恨。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回到现实生活,进行现实的比照与反思,感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现代的祥林嫂?有没有现代的柳妈这类人,在面对社会底层的贫困无助的人们(进城务工的农民,老弱病残……)该怎么想,怎么做?
  上述所作的种种阅读与感悟,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理解辛亥革命那段封尘已久的历史现实和痛苦不堪的人生,让学生在那种无情岁月里作一次漫长而艰辛的徒步旅行,更让学生感悟到:如果我们不播种善良,邪恶就会萌发;如果我们不播种真诚,虚伪就会丛生;如果我们不播种坚强,懦弱就会滋长。正如爱迪生说:“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一个人,如果阴暗、自私、懦弱、狭隘、冷酷、偏执,那么,我们这个社会的精神大厦就会倾圮。只有树立勤奋、乐观、刚毅、坦诚、正直、善良的良好人生品质,我们这个社会才更有魅力,幸福之花才能常开不败。
  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学生的情感氛围是变幻纷纭的。作为语文教师,思想刻板,缺乏激情,不会引导学生阅读与感悟,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只有披文入情,缘情入景,由景及情,触景生情,努力和学生共同搭建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对话平台,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注意理性思索,进行理性升华。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如坐骀荡的春风,接受精神的洗礼和熏陶。我们的语文课堂学习才会真正成为体验社会人生的大课堂。“课堂小社会,社会大课堂”,让我们乘着阅读和感悟的双翼,在社会人生的碧空里搏击徜徉吧。
  
  刘炳祥,教师,现居湖北应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