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4期
对语文教学的一些认识
作者:林海蕴
那么,新课标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更新观念,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同步。
奋战在广大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已深深体会到,当课程改革的浪潮迎面扑来时,传统的教师角色也骤然转型——教师已由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主动建构者,由课堂教学的主体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由高高在上的裁定学生答案的“法官”转变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评价学生发展的阐释者。课堂教学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知识走向生活,由学科走向学生,由单一走向多样;课文也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和平台。
教师过去那种通过“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精神”应升华成通过不断添加燃料,不但自己遨游太空,还能将“目标”送入预定“轨道”的“火箭精神”。教师的“终身学习”理念应该比任何人都要强烈,他们应是学习型社会里“终身学习”的榜样。
二、教法灵活,吸收传统精华,融入创新意识。
只有更新观念,并热爱语文教学这一事业(我认为只有把它当事业而不是职业,才能有更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有“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勇气,在学识积累和教学方法上有“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著,才能使自己本身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厚积薄发,才能有灵性、诗情和气韵,才能有创新的底蕴和能力,才能有量体裁衣,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而自动摒弃传统的:解题——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字词——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归纳中心——写作特点这种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逐渐达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的理想境界。
教学上一定要重视读。高尔基曾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所以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很有道理的。朗读是理解、思考进而感悟的前提,是心灵撞击出思想、智慧的媒介。有些教师自己都不敢范读,又怎么能培养出高水平朗读的学生呢?
教学上要多思,多想象,多欣赏。多思,多想象,多欣赏,我觉得应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学生语文素质高一点的可以让他们自己思,自己想象,自己欣赏。学生语文素养不太高的,还得靠教师点拨或设问,以激发学生思考、想象、欣赏的思路和欲望,教师点拨什么,设问什么,在什么情况下设问,在什么情况下点拨,是很见教师功力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厚积薄发,设问除了注意重点、难点外,还要注意语言简练,问题精要,切忌繁琐。
教学上要多欣赏、多背记古诗词文,特别是名句,还要注意记忆的准确,不能写错别字。中学课文中的古诗文都是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的大江大河留下来的珍品,是我国古代文学肥沃土壤中的一朵朵奇葩,是皇冠上的一颗颗明珠。
教学上还要多讨论,特别是竞赛性质的分组讨论,尤其适合低年级的学生。这种方法好就好在全员参与,活跃气氛,激发灵感。这种时候,教师就像是学生的伙伴,可参与,可点拨,可调控。魏书生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文中说道:“无数经验证明:大脑这部机器处于竞赛状态时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要高得多,即使对自己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因热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人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讨论一般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或是老师学生的创造性提问,讨论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切忌流于形式。个别公开课为了活跃气氛,动不动就讨论,这就有点东施效颦了。
三、学会及时鼓励、欣赏学生。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些理念的落实,要求我们要实行教学民主和教学对话,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观念。新教材“思考和练习”中有许多设计精巧的开放性或半开放性问题,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探索、质疑、讨论、创造的平台。我们在具体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创造性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哪怕是幼稚的,甚至是不怎么正确的,只要他们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自圆其说,我们就要肯定,鼓励他们可贵的思考精神和大胆陈述自己见解的勇气。对于学生中那些比较精彩的见解,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我们也要真心实意地欣赏他们,赞赏他们。
“我很欣赏你的观点。”“我很赞赏你的见解。”“真精彩!”“你真聪明!”“你很有个性与思想。”“很好!请继续努力!”“我最喜欢像你这样主动学习的学生。”“我最喜欢像你这样大胆思考,勇于表达自己不同见解的学生。”“你记忆力真好,这么快就记住了。”等等。类似的话在课堂上要经常说。还可以通过把学生幼稚的、不成熟的或表达欠准确的观点,老师经过加工,把它转述出来并加以表扬。总之,要有随时鼓励、表扬、欣赏学生的意识。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苏霍姆林斯基)“让每名学生成为发光体。”(于漪)
也许有老师会觉得:鼓励、表扬、欣赏学生谁不会,还要学吗?我认为您有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学与不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要做到鼓励、表扬、欣赏得自然而然,恰到好处是很不容易的,是很有艺术的,就像对教学艺术的探索一样,是没有止境的。我曾经多次聆听那些名师上课,他们除了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且具有艺术性让我佩服外,他们的亲和力,鼓励、欣赏、赞扬学生的艺术同样让我赞叹不已。
四、教学方法一定要与教学效果相联系。
教师应该明白: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完美无缺的,也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无是处的,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长处和不足。当一种教学方法成为一种模式并千篇一律地重复时,往往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生机与活力。任何教学方法都要因地而异,因师而异,因生而异。彼时、彼地、彼人的成功教法,如不顾时间、地点、条件、对象而全盘接收,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要学会扬弃,取其精华。结合自己的个性、风格,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擅长讲的,完全可以多讲一点,擅长组织学生自学、讨论的,完全可以自学、讨论多一点,擅长多媒体教学的,多媒体完全可以多一点等等,不一而足。总之,只要是有利于学生高效率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有些学校为了不让老师讲得太多,就规定每节语文课老师讲课不能超过多少分钟。有些地方为了推进多媒体教学,就规定上课没有利用多媒体的课就不是好课。当目标教学风行一时时,没有搞目标教学的课就不是好课。提倡学生参与,有听课的领导就以老师是否提问,是否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回答问题人数的多少来衡量教学效果的好还是不好。这些形式主义都是刻板可笑的,不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不利于语文教学中的百花齐放。
我想,只要是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审美情趣的养成,教学设计富有创造性,这样的课都应该是好课,何必求全责备,吹毛求疵呢?
教学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教师教法的如何运用,往往反映出一位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语文前辈叶圣陶说得好:“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我想,对理念、学识与教法的孜孜追求,必能迎来语文教学的柳暗花明!
林海蕴,教师,现居广东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