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4期
应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我地位
作者:罗金庭
1、革除粗糙的语言。本我进入教学,这在理论上会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观望态度,观望态度在以前的教学当中是相当普遍的,课堂可以是不关乎某一个自己的,大家不妨想一想,一节热热闹闹的课堂,无论这老师的关照面有多广,总有学生是不属于这个课堂的,抽掉他,这一节课还是热热闹闹的课,他有没有积极的想,我们不知道。但他没有说却是肯定的了。笔者曾经听过魏书生老师的一节课,他有一个环节是这样安排的——每位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大声地说上两分钟。学生说得怎么样,我也不太清楚,但我认为这个环节就有点回归本我的意味了,因为在课堂中,在这时候每一位学生都是真实的存在,抽掉他,这个整体就不再是刚才那一个整体了。说,而且是公众场合的说对改变学生的语言习惯是很有好处的,这说毕竟不同于私底下的说,它需要符合规范的说,需要优美的说,需要具有穿透力的说。每个人都有天生俱来的荣誉感,在公众场合的说他必须维护这荣誉感,这样,他的说就会自觉地向这个“需要”靠拢。这种荣誉感的持续作用,学生必然会修改自己的语言,尽量地完善它,使之有神有味。
2、丰富单薄的思想。思想的单薄是我们学生的普遍现实,又因为教学极少指向本我,思想处于教学的边沿,丰富学生的思想便成了一种奢望。在课堂上,繁琐的分析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在教学评价中,这种繁琐的分析又在很多时候被定性为深入浅出,教师得到了鼓励,也就乐此不疲,没有再去追问——我的课堂为学生贡献了什么。其实,思想虽然有些也可以在分析中得到,但那样得到的思想始终是像是被强行灌注的,没有依附的物质,具有不稳定性,也就没有持久的力量,这对思想的积累极为不利。我认为教学回归本我有利于解决这一个困境,在思想的框架里,“我”要干什么?最好的策略就是找材料,运用材料。教学的材料是构建思想的物质基础,学生一旦进入材料中,材料就会以生动形象的事实告诉他——思想原来也可以是那么的美丽,从而建立起对思想的亲切感。
3、滋润贫瘠的情感。人文教育正轰轰烈烈地蔓延开来,人文教育最基本的东西就是滋养人的情感。藉这股东风,我们的语文教学正可回到本我之上来。接上一段的“找材料”的教学行为,可以挖掘材料的价值,梳理出其中的感情因素,增加学生的感情认识。感情不是抽象的,但我们已经在抽象中走了一段时间,所以我们收获了贫瘠。一个个的具象会为我们建造起深厚而坚固的感情大堤,具象从具体的材料中出,从千千万万的本我中出。说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爱国之情……说教是引不起共鸣的,而说教又是对本我的一次打击。说教再加上没完没了的练习,活生生的课堂就成了教师为学生特意设置的桎梏,并以“应当”的名义大行其道,剥夺了学生的阅读的兴味、情趣,以教学目的的“所指”代替了学生阅读的“能指”,这是一种狭隘的教学法则,又因为情感是属于非考类别的东西,教师的所指也就往往忽视了它,情感教育也就留下了太多的空白,甚至有积重难返的迹象。“本我”的课堂出现必然逼使教师放下手中的“屠龙刀”,让学生自由、自主地获得有多温润就多温润、有多浑厚就有多浑厚的情感教育。
4、道、本、内对器、末、外。在我们教育行业,记得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临到运作时,还是“要我学”,甚至是“逼我学”,“我要学”在具体的事实中,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因为我们的语文学习,针对的是“器”,强调语文在考试、测查中的“用”,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功效,不顾语文有一个很主要的“道”行,关注人道、世道,呵护心情、心性,给予心安稳的位置,我们的语文学习之心长期处在虚无缥缈间,心没有学习的觉醒,“我要学”也就遥遥无期了。语文学习的本末倒置,知识、技能,甚至是假知识、伪技能主宰了“我”,而不是“我”主宰它,外在的“识、知”蚕食了内在的“灵、性”,而不是内在的融化外来的。相应的教学处理上,漠视交流,忽略“真、善、美”的探求,即使有真善美的印记,也只是一个表面样子。学生在一层一层的知识外衣的包裹下,不愿说心里话,不能说真话,在师生之间,在公众视野下,知识性的场面话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学生追寻的是标准答案,在潜意识里已经进入一种外在的被制约的具有一定程式的语境之中,内在的主动的合乎自己心性的语言则无法表达。因为认识的偏差,能力的高下,没有达到教师(或某一标准答案)的高度、准度的回答均得不到鼓励,相反,套用某些由训练而来的僵化的答案却得到表扬,但训练而来的答案毕竟是有限的,学生在找不到标准答案之前,只好哑口无言,课堂就成了沉默的殿堂。语文也就只好失去学生的兴趣!“本我”的出现,可以藉此恢复语文的“道、本、内”,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滋味,进而解决“器、末、外”的问题。跳过“本我”的功利性教学,恰恰应了“欲速则不达”之语。
为了“本我”,教学尝试应该关注什么呢?
教学应该见“人”,除了必要的知识传授、知识梳理、知识连接之外,更主要的教师要有这个行动、有这个能力让学生和阅读文本之间建设通道,使学生的心性与阅读文本互通,以千变万化的丰富多彩的文本内涵导引学生的实现心性的澄澈通亮,开启学生,感化学生,升华学生,学生尽可能在教师与文本的双重召唤下,释放内心的能量,学生既可见到文本中鲜活的人,又可体验到自己鲜活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发绿;教学应该明理,教学唯通,“通情达理”是在一次次的文本体验与生活实践的真切碰撞之后,所修筑的“通天大道”,在知识膨胀的课堂上,学生是很容易摒弃在文本之外的,学生在干巴巴的学习环境中,情既不通,理也是难明的,教师解放文本,解放学生,理自然生发开来,让生活充满阳光;教学应该富有洞见,轰轰烈烈的所谓伟业是难得一遇的,甚至连见到的机会都不多,但人活着的意义在这样的时代、在这样的“渺小”之中也是一样的,知微见著就是学生走向成熟的关键了,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知微见著的能力,迅速在各种表象里直入事实的内核,不会被迷惑。有洞见,遇事能断,皆因思想在微笑。
要想真正进入“本我”的教学世界,我认为学生一开始就要进入读书之旅。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必要的指导。靠几本教科书是很难有大的建树的,教师应该把教科书当作一个引子,从课堂出发,引起学生的读书需求,由课堂开始铺设学生的读书之路,倡导学生的读书积累,由读书回归心灵。
罗金庭,教师,现居广东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