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4期
古代文学和音乐的同源关系
作者:邵丽华
(一)诗经与音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总共收集了三百零五篇古代的诗歌。这些诗歌在今天看来,都是极其精美的文学作品,也是百姓们相互传唱的歌曲。《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史记》在叙述孔子修订《诗经》时讲到:“三百五篇……皆弦歌之,以求合于《韶》《武》雅颂之音。”可见《诗经》是可以歌的,可以弹唱的。
而在《墨子·公孟》中,这个意思则直接表述为:“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这根本就是说《诗经》是音乐,是舞蹈了。
可以说,在《诗经》中,诗与歌、文与乐是“两位一体”密不可分的,它既是诗,又是歌,既是文学作品,又是音乐作品。
(二)汉乐府与音乐。
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政府机构。秦时就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设置乐府官署,规模庞大,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收集民间的诗歌和乐曲。后人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诗歌称为乐府。
汉乐府以民歌居多,民歌也正是其中精华。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
乐府民歌的突出特点是不仅文字部分经过整理,而且在音乐方面得到当时汉代著名音乐家李延年的加工,有了音乐家的整理和参与,进一步强化了音乐和文学,诗和歌的关系
(三)唐诗与音乐。
诗歌的创作至唐代达到很高的水平,代表了当时文学艺术的顶峰,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王之涣一代杰出诗人的创作,给后人留下了数万首佳章妙句。唐人有选词度曲的传统,好的诗作无不被乐人们争相传唱,所以唐代的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唐代开元年间的一天,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同在酒家饮酒,一些梨园的艺人也在此聚会。三人暗中打赌,以歌女演唱个人诗作的多少来排其名次。一会儿,一个歌女唱到: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不禁暗暗得意。接着歌声又起: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又是王昌龄的《长信怨》,王昌龄更高兴了。此时又一歌女唱到: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高适一听是自己的《哭单父梁九少府》,也非常高兴。这时王之涣说:“我们以最好的歌女为准,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终身不与你们两人相争,否则的话你俩要甘居我后。”果不其然,歌妓中最有名的歌女唱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听罢,王之涣对两人说:“怎么样?不是我狂妄吧!”这时,艺人们也注意到了他们,当知道这三人就是这些诗的作者后,非常高兴,连忙邀请他们入席,一起吟诗饮酒。
(四)宋词与音乐。
宋代,更出现了诗与歌高度结合的产物——词。词,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音乐文学,豪放派和婉约派,这两种词的风格其实就是音乐的不同风格,豪放派的音乐豪放大气,婉约派的音乐婉转清新。
关于这样的分类,苏轼本人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据说在当翰林学士时,东坡先生曾问朋友:“我词何似柳词?”答曰:“学士之词,宜关东大汉,执铁板,高歌‘大江东去’;而柳七之词,宜二八佳人,拿红牙(打节拍用的歌板),浅吟‘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个时期不但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词人,而且出现了八、九百个词牌。如《如梦令》《扬州慢》就是乐调的长短,音乐曲风的不同。
(五)元曲与音乐。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个部分,散曲是用来歌唱的,而杂剧不但能歌唱,而且还能表演。元曲既是诗、词,又是音乐。
由此可见,诗歌同源。最早的歌也是最早的诗,诗和歌的关系是一种孪生兄弟的关系。
邵丽华,山东威海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