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3期

鲁迅小说环境描写浅论

作者:邢长印




  我们带领学生欣赏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小说时,环境描写历来是被作为重点进行讲述和分析的,但它们仅仅是被作为小说主题的铺垫和本身蕴含的重要的社会意义让学生解读并牢记在心了,而环境描写同小说人物一样是作家思想的载体这一重要方面却一直被课堂教学所忽视,这对我们准确理解、把握作家的创作意图是不利的。如果我们能从鲁迅思想感情的角度去品味他小说的环境描述,那么我们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可能会更准确、更清晰。
  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序中写道:“……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鲁迅先生的这种苦闷、孤独、寂寞,我们都可在他的小说环境描写中找到。在小说《药》中有这样一段环境描写: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这段文字除了能体现坟地恐怖的气息、渲染悲凉凄惨萧索的气氛外,更能体现鲁迅先生冰冷的内心世界。他面对的是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现实生存状态,是一个冷漠、麻木、愚昧到极至的生存人群,他们竟能拿拯救自己命运的人的鲜血做了自以为可以治痨病的人血馒头,这是何等的触目惊心。更为可悲的是,革命者以一腔热血去献出自己的生命时,可曾知道自己的死对被拯救者并无丝毫的触动呢?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鲁迅先生都是震惊和悲哀的。那“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的一丝声音,那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般站着的乌鸦所构筑的那种萧索环境,无不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无奈、痛苦和难言的寂寞。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只注重了环境描写对主题气氛的渲染和个别语词含义的细究而忽略了对作家思想感情的追问,这是片面和不当的。
  《祝福》最后一节是这样描写环境的:
  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之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在众人祝福的鞭炮声中,祥林嫂像草芥一样无声地倒下了,没有任何人对她的死表示出哪怕一丝的惋惜。我们如何从作者思想的角度去理解这段环境描写呢?我的看法是,鲁迅先生正是用这种特定的氛围,将祥林嫂生死的凄惨和麻木的灵魂,更将鲁镇人昏睡般的冷漠与愚昧一并进行了一次集中地展现。鲁迅先生用近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环境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寂然,这个社会集体虚幻观念的凶残让鲁迅先生在深味之后倍感悲哀与寂寞。他试图用这样的结束方式去唤醒哪怕是一两个半醒的人,其心情何其无奈。
  比这种自然环境描写更为出色和动人心魄的是鲁迅在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经典,他在小说中为我们提供的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生存状态图,让人深深地体会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阿Q式的蒙昧让我们读来有种冰冷的况味。阿Q让我们一读大笑、二读大哭、三读寂然的感受多半来自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提供的社会环境。当我们随着阿Q的“嚓嚓”而无语掩卷时,看到的却是鲁迅先生灯下双目噙满的泪水!《祝福》中,祥林嫂死于鲁四老爷之手乎?死于婆婆小叔子之手乎?死于柳妈之流之手乎?死于她自己之手乎?是又都不是,说抽象了是死在虚幻的观念里,说具体了是死在她所生存的无形而又具体的社会环境里。在一篇篇小说中,鲁迅反复为我们表述他眼中的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阿Q正传》、《祝福》是这样,《药》、《故乡》、《明天》、《风波》等也是这样。在这些小说自然与社会环境描写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文坛大师凝重苦难的双眼和寂寞孤独而又坚韧的灵魂。
  还是在《呐喊》的序文里,鲁迅先生与钱玄同有一番对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于是鲁迅先生说“因为希望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从此,在鲁迅先生手中便产生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一篇又一篇小说。我们清楚地看到,在那灰蒙蒙、冷峻的黑暗中,伟大的鲁迅痛苦地、孤独地体验着生命的内在意义,对那个浸泡了千年的人群,对那个可悲可憎的时代进行着不息的启蒙。那静寂飞舞的雪花、那噼啪作响的爆竹、那无声倒下的草芥、那惊心动魄的“嚓嚓”、那滴血的馒头、那轮黄晕茫茫的月亮……无不浸透了鲁迅先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20世纪初期中国最痛苦寂寞、最忧患无奈的情感。我们的目光穿越80年的浮尘积土,仿佛看到那间黑暗中兀自亮着灯光的小屋,鲁迅先生正用他那支不屈之笔为我们描述着一个又一个寂然的画面,他那雕刻般的双目透出的是一份执著和无言的寂寞。
  
  邢长印,江苏省丰县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