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3期

海子《麦地》内蕴解读

作者:黄宏明




  海子的诗,以意象的纯净、情感的深沉、主题的丰厚越来越被文化人重视。《麦地》就是一首内蕴丰富、情感深沉的好诗。本文拟结合文字学试着对《麦地》的内蕴进行解读。
  诗一开头是这样写的:“吃麦子长大的\在月亮下端着大碗\碗内的月亮\和麦子\一直没有声响”这里有两个关键意象:麦子,月亮。麦子是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养料。月亮呢?有人以母性解之,恐不妥;应当指人类的精神养料、诗性启迪。“碗内的月亮\和麦子\一直没有声响”,不就等于在说物质、精神与诗性默默滋养着我们且一直存在着吗?
  接下来的诗句很突兀:“和你俩不一样\在歌颂麦地时\我要歌颂月亮”,“你俩”指谁?后面有交待,“穷人和富人”——即所有世俗之人。读海子,我们会越来越发现海子总是以超越世俗的诗人(非一般所指的写诗之人)自居的。“歌颂麦地”,是因为麦地是全人类的生命之源;“歌颂月亮”,则是诗人还有着非功利的、精神的、灵魂的需要。
  第三节可以说是灵与物(肉)的灿烂的结合体,父亲在给予我们生命的同时,还给予了我们精神的力量。
  第四节写了鸟对滋养我们生命的麦粒的侵害。苦难的民族。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人那颗悲悯的心!语言则显得轻松而诮皮。
  第五节因为有鸟对麦粒的侵害,于是很自然地有了“看”的行动。诗人本属于大地,自然“睡在地里”。“地”,“我”生命之所、生命之源啊!“井”喻指“我”精神之幽深,内涵之丰厚。问君何能尔?有家乡 “风”、“云”的灵秀为我提供永不衰竭的精神养料啊。
  第六七节写了物质的收获带给了人们精神上的满足。
  第八节中诗人竟然说“我\有时比泥土还要累”。为什么?悲悯之深沉啊。有人说:伟大是孤独的同义词。信哉斯言!而世俗的“情人”却没法理解“我”的“累”,她“眼前晃动着”的,只是世俗的、物质的、功利的“麦秸”!
  第九节中,麦地是我们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在麦地面前,我们——“我和仇人”都是她的“心上人”,干活吧,她不会厚此薄彼。而在没有温饱的时候,温饱就是人们最大的需要。面对一直在默默地滋养着我们的宝贝的麦子,“仇”是可以泯的。然后,我们把这一切叫做宿命。
  第十节中“妻子们兴奋地\不停用白围裙\擦手。”物质就是一切!天才的海子,他竟然能把苦难的民族在苦难的岁月里的真实反映表现得如此质朴,如此真切!
  第十一节写诗人置身于物质的世界中,仍在时时关注着作为精神之源的、诗性的月光,这正是诗人的可贵之处,高贵之处。“尼罗河、巴比伦或黄河”,代表了人类古老的文明,正是这些古老的文明,一直在滋润着人类的精神。“孩子”则预示着希望,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在麦地(岛屿或平原)的养育下,人类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
  在第十二节中,“就让我这样把你们包括进来吧\让我这样说\月亮并不忧伤\月亮下\一共有两个人\穷人和富人\纽约和耶路撒冷\还有我\我们三个人\一同梦到了城市外面的麦地\白杨树围住的\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麦子!”物质的差异,带来精神的差异。“月亮下\一共有两个人\穷人和富人”,这是海子悲悯的发现,天才的发现。清醒的“我”,则时时以一个超越世俗的诗人的形象出现,所以说“还有我\我们三个人”。
  过去我曾经这样定义过海子:海子,一个孤独的诗人,一个绝望的诗人,一个生活在他世界的诗人。是的,在诗中,海子时时表现出与世俗的疏离,与世俗的对立。也许正是这种疏离与对立,才使得海子能更深切地感受、觉悟到人类生存之不易,从而发自肺腑地歌咏作为人类生命之源、生存之所的“麦地”,感激作为人类物质养料的“养我性命的麦子”!
  
  黄宏明,云南省蒙自县第一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