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3期
现代诗歌鉴赏浅析
作者:肖永生
一、注重诵读,引导学生感知审美对象。
古人言:“三分诗七分读。”当然,现代诗歌鉴赏首先也要注重诵读。诵读的前提是会读,如听读、范读、自由读、小组读等。读的方式各异,效果也有别。读诗还要注重节奏,轻重,感情,语气,韵律等。朱自清说:“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的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因此,教师在学生感受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还要强调学生的知觉动能,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读全诗,引导他们将审美的意象从头脑的孤立、分散的反映综合起来,整合成审美意象的完整的映像。
在鉴赏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一诗时,可让学生在诵读全诗中感觉所获得的只是“激流”、“小鱼”、“荒林”、“小鸟”、“废墟”个别的、孤立的事物表象,还够不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知觉,在大脑的参与下,帮助学生将在诵读中的所感悟到的诸多材料组合起来,形成生动完整的审美意象,这时学生就可以把一幅幅完整的画面在大脑中展现出来。崎岖的山路下,一条奔腾的小河,激流掠过岩石激起一朵朵浪花,一条小鱼在水中自在的游来游去。这么美丽的画面,如不诵读、不知觉就会把审美意象搞的支离破碎,也不能形成完整的审美感受。由此可见,诗歌鉴赏中,少了从感觉到知觉这一步,就如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的:“采着花瓣时,得不到花的美丽。”
二、通读,引导学生品味审美意象。
鉴赏诗歌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而意象是诗歌形象化的基本要素,因此,我们只有抓住意象才能缘象入意。所谓意象,是诗人的主观的思想感情(意)同客观事物(象)的融合,是诗人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一种艺术形式。如让审美意象在学生头脑中变得“鲜活”,我们就要借助“品读”的功能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意象。
鉴赏舒婷的《致橡树》一诗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反复揣摩全诗,找出文中的意象“橡树”、“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木棉”等。从这些意象中去理解她对旧式婚姻的不满,不愿做男性的附庸,表达了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的否定和反叛。她从现代女性觉醒的意识出发,表达了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决心。如果我们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对诗歌中的一个个意象进行品味,就不能通过现象看本质,领悟诗人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三、强调审美,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
想象是诗的翅膀。诗歌的含蓄,凝练都要求鉴赏者驰骋想象,还要再造新的艺术形象,这样才能“超以物象,得其环中”,产生美感,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入境,让他们在读中暂时忘记自我的社会角色,超越社会环境,驰骋自己的想象,让自己的精神人格在诗歌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设身处地,爱作者所爱,最后完全沉浸在艺术氛围之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在鉴赏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时,就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当成青年毛泽东,深入诗歌中去体会“万类霜天竟自由”的境界。在想象中声情并茂地读,在读中进行想象,学生更能迸发出昂扬奔放的情怀。从而,学生就会最大限度地得到精神愉悦。
由此可见,鉴赏诗歌的方法很多,但无论哪一种方法都必须要以引导学生直觉的感知为基础,以调动学生的想象为核心,以学生的诵读为基本形式,即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想象感悟”放到语文教学环节的中心位置上来,才能真正让学生步入诗歌的殿堂,获得美的享受,得到美的熏陶,进而去欣赏美,体验美,发现美,从而去创造如诗般的美好未来。
肖永生,河北承德上板城高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