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鲁讯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作者:阳承清
可以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故乡》《药》《祝福》为例。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鸣鸣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多了。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微风早已经停息;枯草支支直立,又如铜丝。一丝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是死一般的寂静……那乌鸦在笔直的树枝上,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药》)
在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祝福》)
在这些写景的片断中,天是暗暗的,风是冷冷的,时令不是秋季就是冬季,时间不是傍晚就是黑夜,气氛不是沉重压抑就是死寂凄凉:因为发生在这些环境中的故事是令人悲哀的,见证这些故事的“我”的心情是郁闷难受的。古人说“情哀则景哀”,所以在鲁迅的笔下,即使是迎接新年的爆竹,因为是响在人情麻木的鲁镇,便变成了“钝响”;即使是令人兴奋的江南雪,因为是下在守旧的鲁四老爷家外,就“更加使人感到沉寂”。
鲁迅主要生活在封建势力日趋崩溃而暂时还很强大、人民群众灾难深重而尚未普遍觉醒的历史时期,他目睹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看惯了人们的麻木和愚昧,他感到如同身处令人窒息的铁屋子。所以,掀翻这压抑人的铁屋,唤醒其中熟睡的人们,便成了他创作小说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表现“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揭露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生活的面貌,描写激烈社会矛盾中苦苦挣扎着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他小说的内容。这些因素决定着他笔下的自然环境当然是灰暗、凄冷,给人以“重压之感了。
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在《故乡》和《社戏》中,作者也为我们描绘了清新明远的水乡夜色和海边西瓜地,遗憾的是它们只存在于“我”童年的生活中,或者说只存在于“我”的想象中,眼前的现实全然不是这样。
阳承清,教师,现居湖南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