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胡平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语文必修课有两方面的目标,就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而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又最为关键。自古就有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说法。因此,作文教学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确实不容乐观。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教学环境很难让学生产生写作冲动。现行的教材十分混乱,互不衔接,变动节奏太快,写作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有序的训练体系;写作的空间越来越小,除课堂遭“挤压”外,课余生活的空间也逐渐被封锁;学生的表达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养成了一种疲惫、懒惰的心理;现存的语文命题没有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成长规律;缺少新信息的刺激,生活太单调乏味;读书的失落,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还能指望学生有写作的冲动吗?即使有,那也是个例外的了。
  二、作文的重要性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曾明确指出:“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应当十分重视。”应该说,相当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作文的重要性,甚至有人提出,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作文并没有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只被视为一种“副业”。尽管大多数的高中学校一般每周设有两节作文课,这时间已是较少的了;但大多数的教师还要两周才安排一次写作,那有限的两节课,竟然还要用大部分时间来讲评,学生真正用来进行写作的时间又有多少呢?
  大约为两周教学时间的十二分之一。这样的作文教学,又怎能说是突出了作文的重要性呢?其实,作文已经处于一种架空的状态了。另外,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形成了这样一种定势思维:课本就是学生学习之本——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是学习的重点——能透彻理解课本便能学好语文。受这种思维的支配,教师就会用绝大部分时间、花绝大部分精力详细地讲授课文。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跟着“感觉”走,天天捧着课本,目不斜视,翻来覆去地看笔记、背课文。大多数学生手中只有课本,有关作文方面的参考资料真是少之又少,即使教师费时耗力补充一点资料,也是画饼充饥,杯水车薪、挂一漏万,是无济于事的。即使学生平时想多看点资料,也因种种原因没法多看,甚至无处看。久而久之,写作文便成了学生最感头疼的问题。这样,作文教学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三、作文教学的模式过于滞后。多年来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指导——写作——批改——讲评。目前,大部分教师还是沿袭了这一做法。写作指导时,重点不是在揭示写作规律,教给新的写作方法,多方面的反复的训练;而是习惯于将一般的写作知识灌输给学生,很少去强调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很少要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根本没有去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究、合作的写作积极性。结果呢?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几乎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没有半点新意。不少老师耐着性子,辛辛苦苦、逐字逐句将文章批改出来,学生看完分数后,往往把作文本往抽屉里一塞,一次作文的“任务”算是“圆满完成”了。既不重视,也不“领情”。讲评时,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教师的劳动不能得到承认,教学的价值也不能得到体现。就算有的课有一点“师生互动”,也是停留在简单的、肤浅的问与答的层面上。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少创新的教学策略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被严重束缚,学生的个性没法得到张扬。
  四、作文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尽管我们加大了作文教学的力度,作文的题材更加丰富了,作文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了,作文教学的手段也有了许多新的改变,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使用,能在有限的课堂内把大量的信息和材料传授给学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但是教学效果又如何呢?笔者对一所重点中学高二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是:55.3%的学生“对作文感到头疼”,23.2%的学生“对作文感到畏惧”,只有21.5%的学生“对作文感觉较好”。而其中有27.7%的学生作文中心欠突出,语句欠流畅。这些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现代高中学生无论是在写作态度上,还是在写作效果上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也表明了作文教学还远远没有达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尤其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提出的要求。
  面对目前的作文教学状况,作为新课标的具体实践者,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要真正把写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由机械地接受变为内心冲动,从而产生写作的欲望。为此,我们可以针对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进行叙写,或展开议论,变“无话可写”为“有话可写”,也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活动,给学生设置情景,变“闭门造车”为“就地取材”。
  第二、要想方设法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外部世界本身是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和人生是包罗万象的。作为学生,尽管不可能经常走出去,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手中的教材和读本,学校的各种报纸和杂志,以及电视新闻等,广泛地撷取生活的朵朵浪花,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教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去观察生活,努力拓宽生活视野,寻找观察的途径,不断发现生活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的各种特征,并能从中提炼出非常丰富的写作素材。
  第三、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尤其是选择一些至情至性的文章。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那些喜欢看课外书、并且看得多的学生,大多作文基本功比较扎实,文笔较流畅,心中有话可写;而整天抱着书本不放的学生,一般作文平平,写不出几篇象样的文章。中学生思想活泼,求知欲较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优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看一些至情至性的文章,有了“源头活水”,写作兴趣自然就浓了。对学生感受最深的事物和文章,或组织讨论,或摹仿成文,或评析议论。这样,他们既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语感,丰富词汇;也可以慢慢地领悟出一些写作的规律来。
  第四、要鼓励在写好规范的文章的同时,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我们的写作应该着眼手学生的终身发展,既要着眼于当前,也要着眼于未来。要多“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地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当然,我们所提倡的要“有创意”也是有别于文学创作的,但是最起码的要做到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第五、要宽容对待学生的写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要强调多练。学生的作文大多是随堂作文,不可能是精雕细琢的,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瑕疵。作为教师,要尽可能的从中寻找闪光点,抓住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激发其写作兴趣,当然也不要回避问题。此外,要对写作过程中的“强制执行”赋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教师对学生要有耐心,练可以从一小节到一大段再到一整篇。长长短短都写,反反复复常练,从而使学生养成一种喜欢写文章的习惯。
  第六、要把作文教学作为一根红线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作文教学要求高,难度大,决非一日之功即可见效。因此,除了充分利用规定的作文时间以外,还要有效地利用其它教学空隙,把它与作文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学中,也可以把一篇课文当作一个范例,从作文教学的角度,选取其中某个侧面,揭示它给我们的写作启示。这样,既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时间充足,就可以让学生摹仿课文结构,另写一篇作文,效果也会不错的。
  当然,作文教学不尽如人意甚至令人忧心忡忡的现状,形成的时日是由来已久的,可谓积重难返,但我们必须积极面对,深化改革,常抓不懈,方可从根本上改变。至于采取什么措施最奏效,一方面,我们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创造性地进行写作教学,灵活地运用教学策略,不断地开发课程资源;另一方面,有不少名师在写作领域已进行了许多成功的探索,他们有许许多多的宝贵经验可资借鉴,我们只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就会受益匪浅。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作文教学的园地里一定会百花争妍。
  
  胡平贵,广东佛山市顺德区杏坛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