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通过联想品味诗歌
作者:向军林
问:一生奔波漂泊,年岁已高又百病缠身的杜甫,面对纷纷而下的落叶会想到什么呢?答:自然会联想到落叶归根,人老还乡;问:面对随风飘转不知到何处,也不知坠向何方的落叶,他又会想到什么呢?答:自然会联想到漂泊无定的人生;问:由树木的衰败,会想到什么?答:自然会联想到人的衰老;问:由滚滚而去的江水,容易使人联想到什么?答:自然会联想到韶光易逝,壮志难酬。根据上述这些联想再回过头来读一二句就不难领会到:那深谷中猿猴凄厉的哀叫,不就是古代渔歌所唱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情境吗?而这不正是作者当时心情的写照吗?那因“风急”,“天高”而鸟儿痛苦地在江面上挣扎的景象,又多像作者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沉重打击而痛苦奔波的一生啊!通过对前四句登高所见之景的联想和领会,再去体味后四句的抒情,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作者所表现的那种艰难潦倒之苦,孤寂悲凉之意;体味到了作者那种欲哭无泪,欲喊无声的悲哀之情。
有些诗歌将自然景物与人生的追求融为一体,对于这些作品我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联想,来把握诗歌的意境美和丰富的内涵。如欣赏陶渊明《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按照传统方法分析了“见”字的意蕴,而且还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思想品格,生活经历等进行相关联想:
其一,古人采摘菊花不是单纯地为了欣赏,有时还带有其他目的,即将菊入酒以求延年益寿。而远处的南山,古代民俗观念中,它也常常是长寿的象征,直到现在我们还有“寿比南山”的说法。在诗人视线由近处的菊花无意间推向远处的南山时,竟使两个间隔着巨大空间的景物,在延年益寿这个意义上不期而遇了,而这与诗人返朴守拙以尽天年的内心意向也是不谋而合的。其二,菊花在汉民族的审美观念中,她是品格高洁的象征,诗人自己就曾引以自喻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据此,我们看到诗人采摘的菊花,自然也就会联想到诗人那种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凌霜傲骨,联想到诗人宁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也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
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读者,可根据自己的文学文化储存信息进行定向联想,从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如欣赏王之涣的《凉州词》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定向联想:
在这首诗中,“孤城”“杨柳”“玉门关”都有一种现成思路。“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含义。它常常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等等。“杨柳”有两个意项,都与离别有关。一是古代有折杨柳送别的习俗,以“柳”谐音“留”。王之涣本人就有诗说:“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送别》)二是笛曲中有《折杨柳》,曲调内容是伤离别,如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辞》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人。”“玉门关”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说:“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李白的《子夜吴歌》说:“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根据这些现成思路进行定向联想,就使学生很容易地把握住了诗中所表现的戍边者的无限乡思离情。
在诗歌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可以使学生开阔思路,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美,陶冶情操。然而联想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向军林,教师,现居四川自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