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古诗教学方法浅谈
作者:田 燮
一、合理地发掘诗歌的思想意蕴
中国古诗有一个优良传统,即“诗言志”,也就是说任何诗歌都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要么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要么是对时代精神的艺术阐发,要么两者兼有。因此,教学生一首诗歌,思想内容的发掘是不可缺少的,也是衡量诗歌教学成败的非常关键的因素。但是“诗无达诂”,诗歌的思想蕴涵往往又是多重的,丰富厚重,有超越时空的穿透力。鉴于此,对思想内容的发掘的度的把握,是诗歌教学取得成功的内在因素。发掘过深,学生不知所云;发掘过浅,流于表面,对理解整首诗而言,其实也是不知所云。
如《春夜喜雨》(自然要让学生理解字、词、句,这是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基础),这首诗,我在讲授时,主要放在体会诗意,表达思想感情上,让学生反复吟咏,其他方面只略作指点。我想,如若把大量分析讲得过深、过多,学生反而会索然无味,消减其学习兴趣。诚然,在讲授时,我们都可以作更深层面上的剖析,对初中生进行如上的讲解,就是个适当的度。聪明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分析、联系,基础差的学生也易于掌握。
二、介绍一些常识性的古代诗歌知识
古代诗歌有一套完整、系统而规范的诗歌知识。学生掌握这些规范的常识,是学习古代诗歌必要的辅助手段。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正确的押韵知识、停顿方法以及对仗、平仄等古代诗歌体式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更要注意诗歌中一些常见的修辞方法。如“茅檐长扫静无苔”借代,“好雨知时节”拟人。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或抒情、或状物、或写景,都有强烈的效果。
三、在古代作家的明名号上作探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古人起名取字,虽方式多种多样,但总结起来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初中七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中有一首曲牌名为“天净沙”,题目为“秋思”的文章,作者是元朝马致远。其名与字互为因果,揭示出事物的规律。他字千里,骏马奔驰可至千里之意。南宋辛弃疾,字幼安,从小根除病疾,自然得获安康。据此,让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变幻思维模式,还可以得出以下多种形式。
扣合式:名与字扣合严密,共同表示一个深刻内容。如屈原,其名平,字原,扣合而为“平原”。北宋散文家曾巩,字子固,扣合为“巩固”。
并列式:名与字是等同事物或同一属性的两个方面。孟子,名轲,字子舆,“轲”与“舆”都同车有关系。东汉文学家王充,字仲任,“充”与“任”属性相同。
注释式:名与字有互相注释的作用,使道理讲得透彻。东晋葛洪,字雅川,有“大川洪涛”之意,寓有履行常规惯例,遵循师法先贤道德规范之意,表达了远大的志向。
同用式:名与字用相同的字表示。明冯梦龙,字犹龙,同用一个“龙”字。
相对式:名与字对立相匹,对照强烈。南宋哲学家朱熹,字无晦,“熹”同“晦”明暗相对。
推导式:以其名而推其字,反之亦然。如唐张九龄,字子寿,“九龄”正属“童子之寿”。唐李贺,字长吉,吉宿长临,正应庆贺。
呼应式:名与字互相呼应,揭示出意义。如清孔尚任,字举重,“任”同“重”呼应,寓有“任重而道远”之意。
仿照式:名字仿效前人,互为使用。南宋陆游,字务观,其名字仿效了北宋词人秦观,字少游。西汉司马相如,因慕战国蔺相如,把小名“尤子”改为“相如”。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田燮,教师,现居贵州桐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