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
作者:向孝凤
应力求课堂形式的新颖,但要注意减少无效的讨论。为了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们一改过去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课堂上采取了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讨论法”就是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其实“讨论法”自古就有,它并不是《新课标》的产物。但有的教师却把它视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唯一法宝,逢课必讨论,不少讨论表面上热热闹闹,的确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学生收效甚微,仔细思考,不难发现一些问题:一是讨论的内容不合理,所讨论的问题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对没必要讨论的内容进行讨论或对同一个知识点反复设题讨论,且没有提高难度,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使用讨论法,教师则要精心设计问题,既要抓重点,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有一定难度,让学生通过思考才能完成。二是讨论时间不够,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使讨论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学习兴趣下降,形成了不良效果。三是秩序混乱,学生职责不明,更有甚者,借讨论的机会聊天。讨论前,教师要精心设计,明确分工,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讨论要有记录,要推荐小组发言人,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四是小组讨论成员搭配不合理,使暂时成绩较差的同学永远处于听众的角色,使他们思想上的懒惰和依赖越来越强,使讨论的目的落空。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文学素养程度不一,他们对文本的解读有深浅、正误之别,所以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特殊的阅读主体,应以丰富的阅读体验处于教学的最前列,引领课堂教学的主流,要科学组织,相机诱导,适时收放,在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否则讨论的效果必是无序和低效的。
应培养学生“拓展和迁移”的能力,但切忌游离于文本之外。不少教师注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但又进入了另一个误区,认为每堂课都得拓展和迁移,以显示课堂容量之大。有些拓展、迁移的内容显得生硬、牵强,还挤占了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对文本只是“走马观花”,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只停留在肤浅的“初级阶段”,这种方法明显是舍本逐末。试想,学生对文本的内容都未能透彻地理解,何来拓展、迁移的能力?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通过自己研读文本,以获得新知、陶冶性情、发展能力,这是不争的道理,那些淡化文本,游离文本之外的拓展、迁移,只能成为空中楼阁。
应重视语文的基础教学,切忌使教学目标片面化。《新课改》再次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性。的确,识字、写字、作文、阅读、口语交际将陪伴一个人的终身。现在不少学生错别字连篇,书写潦草,词不达意的现象屡见不鲜,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反思。往往一堂课上完了,学生还茫然无知,这与课堂基础教学不够、目标片面化有直接联系。
学有新获是一堂课的基本要求,语文课学什么,怎么学,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因此,在准备每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应当反复思考,这堂课教给学生什么?学生能学到什么?学生的“获”来源于教学目标的确定,如何确定教材的重难点,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是需要教师深思熟虑的,要根据文本的特点,结合该班、该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宜的安排,同时教学目标的落实离不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该教的语文知识就得让学生掌握,通过积累基础知识来感受作品丰富的内涵,领悟作者的深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向孝凤,教师,现居湖北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