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名著导读
作者:谭明阶
一、“名著导读”指引了学生语文阅读的方向,任教三十余载,但凡观察,学生大多数喜欢读一些赶时髦的文字:比如关于网络、追星、电脑黑客等,要么是武侠、言情等书籍而误入歧途,而对文学名著漠然置之。其实,造成这样的结局并非全是学生的错,而在于旧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教师对名著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前,学生没有机会去接触名著,更没有机会走进名著,亦感觉不到这些璀璨文化的精妙所在。新教材编入了“名著导读”,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支兴奋剂,给一直忽略“名著导读”的教师提了醒。我们语文本就应该广博古今中外之长,方能惠及学生渊博知识。如果这些优秀文化都被我们摒弃,我们语文还教什么?提倡素质教育张扬学生个性的今天,语文教学紧扣“名著导读”这个环节,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完美卓越的人生。
二、“名著导读”培养了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名著导读”在培养学生兴趣上确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七年级上学期的“名著导读”活动中,简介了冰心的《繁星》和《春水》两篇优美的文章。学生通过“名著导读”的阅读,马上产生了要读这两部原作的欲望,他们积极的去图书馆、资料室索取原文,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我借此组织了读书研讨会。在讨论会上,学生发表了一些让我们意外惊喜的感想和收获,是什么力量使学生产生了这么大的兴趣?是“名著导读”!如果在此基础上,放开手脚让学生博采众长,广泛阅读,一切不可能都将成为可能,学生终将丢掉枯燥无味、千篇一律的作文书籍,来寻这片芳土。近些年,由于中考作文实行话题作文,书摊上出现了大量形形色色的近乎雷同的作文刊物,学生不加选择,导致广种薄收,有的学生甚至原文照搬,不加分析,如饮鸠止渴,作文缺乏生活性。
三、“名著导读”,教给了学生阅读方法。“名著导读”对一部作品的指导阅读,大体可以归纳为:主要内容的概括、主要情节的再现、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建议、精点评析、探究思考这六部分。其中安排最好的要数“阅读建议”和“探究思考”。比如在七年级下学期“名著导读”中《童年》:“在苦难中长大”就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阅读时可先理出小说的情节,看看阿廖沙成长中经历了哪些痛苦和磨难,有条件的话,可以接着读《在人间》和《我的大学》,看看他后来是怎样成为一名作家的。”这样的阅读建议,不仅指明了阅读思考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读其它书的欲望。同时,作为已读过此书的学生,给他人写阅读建议,更是快乐读书和思考的享受。通过建议,也提高了学生自己认识评价作品的能力。又比如在“探究思考”这一过程中,学生少了固定题型的羁绊,多了张扬个性的空间;少了教师对结论的横加干涉,多了对事物多变性的客观评价;少了全班少数发言为最终结果的偏见,多了交流的平台。收获往往是快乐的,特别是那些有表现欲的学生,“名著导读”编排真的带来了快乐!
四、“名著导读”,最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积累,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写作欲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鲁迅先生曾有些作品的立意选材源于外国作品,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末尾源于赵翼的《论诗》的末两句:“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里我们不是否定这种借用和套用,而是倡导善于从他人汲取精华的人才。
谭明阶,教师,现居湖北巴东。